您好,欢迎来家庭农场网官方网站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新闻动态
>陈再高--如 何 稳 定 粮 食 生 产 ?

陈再高--如 何 稳 定 粮 食 生 产 ?

发布时间: 2019-03-12 阅读:(1499)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导读]天一天都在农委开会。特别是下午的特色产业发展推进会让我感想很多,特色产业受到关注了,在整合资源向前冲,那作为缺一餐尚可,

天一天都在农委开会。特别是下午的特色产业发展推进会让我感想很多,特色产业受到关注了,在整合资源向前冲,那作为缺一餐尚可,却一天心慌的粮食如何发展呢?于是就发表一家之言。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第二部分【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专门用一个章节要求“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这说明,粮食生产仍然是党中央、国务院关注的重点,粮食的“压仓石”的地位没有变,在我们的国策中仍是举足轻重。

当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形势是:一方面,农民生产的粮食价格低、销售难;另一方面是我国粮食自给率只有不到百分之九十。如何在这个夹缝中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过去是三句话九个字(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我认为天帮忙,是靠不住的,我们只有在不断改善农田抗灾能力的前提下,一靠政策引导、二靠科技支撑、三靠结构调整、四靠产业融合发展,在确保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前提下,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达到民富国强。

一靠政策引导。各地不能把重视粮食生产仅仅放在口号上、放在文件里,要出实招、拿真金、做实事,切实稳定粮食生产。2015年以来,我市连续多年遭受自然灾害,种植大户也是连续多年减产减收甚至亏本,前几年部分大户是赚了一些钱,据我 了解,他们多数是将赚来的钱用于购买农机设备、烘干设备、育秧工厂等,真正赚钱的也有但是真的不多。这几年国家给予的耕地支持保护补助基本上是给了一般农户,真正从事粮食生产的大户没有享受到补助。建议政府一是增加对于规模种植大户的补助,真正的体现“谁种田谁受益”;二是在进行土地平整和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安排时,安排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的试点,这些种植大户承包土地多年,知道水系、地势和该整治的重点,让他们有参与权、验收权;三是给予地力恢复和改良以补贴。这些年,不少地方实行的是掠夺式生产,土壤结构和地力都遭受不同程度影响,要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耕地质量十分重要,建议对于农户使用优质有机肥、种植红花草给予一定补贴,以此来逐步恢复和改良土壤,促进年年丰收;四是对于种植优质畅销品种和真正实行订单生产的规模种植大户给予政策性奖补;五是对于有计划、有规模的种植结构调整的项目给予奖补。

二靠科技支撑。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相对过剩了,但是粮食种植面积不能减,粮食生产技术更不能丢。一是粮食生产的轻简技术不能丢,比如免耕技术、直播技术、抛秧技术。二是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技术不能丢。比如水稻工程化育秧技术、机插秧技术、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等。三是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技术不能丢。如水稻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绿色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再生稻生产技术规程、稻虾共生高效种养技术等,同时对于粮食生产中有苗头的前沿技术和目前粮食作物生长存在的技术问题要开展研究,并且进行技术储备,保证我市粮食生产能力。四是要与一些技术力量雄厚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利用他们的前沿技术为我市粮食生产发展服务。

三靠结构调整。就粮食价低卖难情况来说,并不是所有粮食作物品种都是过剩的,实际出现的是结构性过剩,一些优质品种、特色品种还是有市场空间的。结构调整要着眼于提质增效。一是推广稻田综合种养,如稻虾共生(连作)、稻鸭共生,稻鱼(蟹、鳖、泥鳅等);二是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轮作,如西瓜与水稻连作、鲜食玉米与水稻连作、蔺草与水稻连作等;三是适度示范再生稻,再生稻一种两收,既能够增收200-300公斤,而且再生季稻品质优、残留无,安全优质。四是种植特色作物,如黑米、香米、红米等;五是改种其他农作物,如花生、芝麻、小红豆等。

四靠融合发展。我市粮食精深加工比例只有30%左右,只有搞好精深加工,才能有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确保农民增收。因此,要以优质专用品牌粮基地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发展订单生产、开拓电商交易,加快粮食及副产品转换,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就我市主要粮食作物来说,90%都是作为稻谷和大米销售,实际上,我们的旺旺食品、联河米业、绿福米业、渡民米业等都有一定的精深加工能力和条件,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设备和技术,实行订单构建农民增收新渠道,才能促进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如果能够做好我市粮食生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市的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就有保证,粮农增收也就不成问题了。

作者:安庆市种植业管理局总农艺师,高级农艺师--陈再高。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行情资讯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