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家庭农场网官方网站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新闻动态
>再生稻苗期立枯病防治技术

再生稻苗期立枯病防治技术

发布时间: 2018-04-01 阅读:(1270)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导读]安徽再生稻育秧时间在3月15~25日,由于前期温度低,采用大棚育秧,所以立枯病是再生稻生产育秧中最主要的病害之-,其发病的主

安徽再生稻育秧时间在3月15~25日,由于前期温度低,采用大棚育秧,所以立枯病是再生稻生产育秧最主要的病害之-,其发病的主要是气温过低、温差过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秧苗细弱、种量过大等因素。为了更好的防治立枯病,现介绍水稻立枯病及其综合防治技术,供大家参考。

-、水稻立枯病的发病时期

秧苗在2~3叶期时胚乳营养将耗尽,抗寒力最差,日平均气温低于l2~l5℃则生育受阻,抗病性显著削弱,病菌易侵入,此时若遇低温阴雨最易发生立枯病。所以,再生稻大棚育秧,秧苗2~3叶期是立枯病流行的主要时期。

二、水稻立枯病的危害症状

l、芽腐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苗的幼芽或幼根变褐色,种子或芽基部生有霉层病芽扭曲、腐烂而死。

2、针腐多发生于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开,基部变褐,有时叶鞘上生有褐斑,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种子与幼苗基部交界处生有霉层,茎基软弱,易折断,育苗床中幼苗常成簇成片发生,甚至死亡。

3、黄枯、青枯多发生于幼苗2.5叶期前后,病苗叶尖不吐水,叶色枯黄、萎蔫,成穴状迅速向外扩展,秧苗基部与根部极易拉断,叶片打绺。在天气骤晴时,幼苗迅速表现青枯,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叶色青绿,最后整株萎蔫。在插秧后本田出现成片青绿枯死。

三、水稻立枯病的发病原因

l、气候条件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以低温影响最大。在低温条件下幼苗抗病能力降低,有利于病害发生。气温过低,对病原菌发育和侵染影响小,但对幼苗生长不利,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营养能力下降,更有助于病害发展。如天气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调,病害发生加重。

2、病菌侵染水稻立枯病属于土传病害。是由多种病原菌侵染引起,主要有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目镰孢菌属尖孢镰孢菌、禾谷镰孢菌、朩贼镰孢菌、茄腐镰孢菌、串珠镰孢菌及无孢目、丝核菌属的立枯丝核菌等,还有鞭毛菌亚门霜霉目腐霉菌属的腐霉菌等真菌。镰孢菌-般以菌丝和后垣孢子在多种寄主的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侵染为害。丝核菌则以菌丝和菌核在寄主病残体中和土壤中越冬,靠菌丝蔓延于幼苗间传播,进行侵染为害。

3、秧苗素质丝核菌和镰刀菌等水稻立枯病病源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均为弱寄生菌,-般能在水中或土壤内营腐生生活。这类病菌致病性不强,它们-般不宜侵染健壮的幼苗,只有当天气不良和管理不当,致使秧苗生长弱、抗性降低后,各种弱寄生菌才得以乘虚而入并传播蔓延。因此,秧苗素质差、生长弱、抗病抗逆力差是发生立枯病的直接原因。

四、水稻立枯病的综合防治

防治立枯病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l、精心选种与晒种。提高催芽技术,防止种子受伤,提高种子生命力和抗病力。苗床土壤消毒,每瓶50毫升瑞苗清可用50平方米苗床

2、适期播种,播种密度不过大。应在气温稳定通过6摄氏度时播种,不要盲目抢早。从理论上讲,播种密度以300 g/m2为宜。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农民为了节省农膜等生产资料,以及考虑到出苗率、使用插秧机等原因,往往会加大播量,即便如此,播种量也绝对不能超过500 g/m2

3、及时用药治疗只要发现秧苗一窝一窝不吐水,立刻买药喷药。一方面,要买立枯病消毒杀菌剂:针对立枯病菌丝--镰刀菌、丝核菌、霉菌,要选择有效的消毒杀菌剂。另一方面,病菌是从秧苗根系侵入,所以还要买生根的、调节生长的药剂,如BEB(灵芝肥)、中药生物肥美洲星等。防治立枯病效果较好的药剂有30%甲霜•噁霉灵(瑞苗清)、20%噁霉•稻瘟灵(移栽灵)和30%噁霉灵(韩兰亭)等30%甲霜•噁霉灵(瑞苗清)效果最佳,具有生根、壮苗、防病,三效合一的功能。也可用敌克松防治水稻立枯病、烂秧病,每亩用95%可溶性粉剂0.9公斤或70%可湿粉剂1.2公斤对水喷雾或泼浇,注意一定在太阳落下傍晚时施药,避免光照直射

4、用药后注意事项。用药后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才能有效控制病情,逐渐缓解。一是避免重复用药秧苗得病农户跟着着急,喷一次不好使,第二天、第三天再喷一遍药,结果越喷越严重,死苗速度越快。两次用药最好间隔5-7天,连续用药会造成药剂中毒,反而不利于控制病情;二是二次用药要换药如果发生立枯病用药5-7天后不见效,第二次用药时要换药,避免两次用药一致,产生抗性,影响治疗;三是用药后避免湿度过大用药后,消毒杀菌剂会杀死土壤里的立枯病菌,但是要想病情得到控制缓解,最主要的还是让秧苗生出新根,生根剂起作用的同时,也要为水稻秧苗创造一个旱育状态,因为“旱长根”,所以喷药后苗床湿度降不下来、浇水勤,秧苗就很难生出新根,立枯病就控制不住。

5加强苗床管理得病的秧苗生命力比较弱,抵抗力也较差,所以喷药后一定注重苗床管理。以苗床温度为基准,秧苗1.5叶,棚内不超过28℃(保持25℃左右);秧苗2.5叶,棚内不超过25℃(保持22℃左右);秧苗3.5叶,保持20℃左右。通过及时通风将大棚温度控制在适宜秧苗生长范围内,才能促进秧苗健壮生长。苗床大棚通风不只是为了散热,还有散湿,换气,低温练苗等作用。随时警惕天气降温,保持棚内不低于13℃,秧苗低于此温度会停止生长,可用电热炉等设备适当增温

如果湿度过大不管出不出苗要在早上五点半左右将大棚的背风口侧打开15厘米左右。如果不是卷帘棚。可以大棚的背风一头的最高点打开50厘米左右。如果苗出齐后棚口的下面一定要挡上,避免风直接吹到秧苗。阴雨天这样的通风最少要1小时以上。1.5叶以后要是晴天随着温度的上升通风口也要随之加大。可以全天通风,在下午四点以后关闭大棚。


小常识:大棚为什么要早晨就开棚通风?

早上通风更多的是换气来降低温度。因为水稻苗的光合作用是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的生化过程。通俗的讲也就是白天,它吸的是二氧化碳气,呼出的是氧气。在没有光合作用的时候,也就是晚上,水稻苗要进行呼吸作用,其主要形式是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也就是说它吸收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气。我们的大棚长时间的不通风,棚内的氧气缺乏土壤湿度大。秧苗的根部缺乏氧气,使秧苗根系的细胞不能正常的分裂。特别是同时将透气膜和塑料底膜同时覆盖的,一定将透气膜撤掉,增加它的光合作用。否则低温高湿非常利于青枯发生




安徽省再生稻技术指导专家:

张效忠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编:230031

址:合肥市庐阳区农科南路40号作科大楼217

话:0551-62160368

Q    Q:    1271972535

箱:Xzzhang5700@sina.com

手机号:13505691936(微信同号)

QQ群:524419251


安徽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首批专家

安徽省政府咨询机构对外交流合作协会现代农业专家委员会专家

华中农业大学校友会安徽校友会专家俱乐部专家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行情资讯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