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家庭农场网官方网站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新闻动态
>奖补100万元,2020年合肥市自主创新政策“借转补”项目申报开始!

奖补100万元,2020年合肥市自主创新政策“借转补”项目申报开始!

发布时间: 2020-05-30 阅读:(1440)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导读]关于2020年合肥市自主创新政策“借转补”项目申报的通知合科〔2020〕50号各县(市)区、开发区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根据《2020

关于2020年合肥市自主创新政策“借转补”项目申报的通知

合科〔2020〕50号

各县(市)区、开发区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根据《2020年合肥市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合政办〔2020〕6号)和《2020年合肥市支持自主创新政策操作规程》(合科〔2020〕46号)的要求,现将2020年合肥市自主创新政策“借转补”项目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程序

1.申报单位首先登录“合肥科技服务信息平台”(http://stmis.hfkczx.com),选择申报用户登录,跳转至安徽省政务服务网认证登录(选择法人用户登录),进入系统完成企业信息维护后,选择项目管理模块进行填报(可在门户首页点击“操作说明”,下载系统使用指南指导填报);在网上提交真实、完整的申报材料,并关注初审意见,及时完善申报材料。

2.按照属地申报的原则,由各县(市)区、开发区科技局组织项目申报,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完整性认真审核把关,并进行网上推荐。

3.申报单位提交后,可直接在线导出项目申报书及相关附件材料,一并装订成册(一式1份),报送属地科技局。

二、申报时间

1.申报单位在线申报时间为2020年6月2日至6月19日,网络申报截止时间为6月19日下午5:00,逾期不予受理。

2.各县(市)区、开发区科技局对申报材料在线审核后,需行文将推荐的项目材料于2020年6月24日前,报送至市科技局相关业务处室。需报送的材料包括:推荐函及项目清单(2份,资配处和业务处室各1份),同时报送项目清单电子版、项目申报书及附件材料。

三、基本要求

1.申报单位无征信不良记录。

2.申报单位无知识产权纠纷。

3.已获国家、省等各类计划支持的项目不得重复申报。

4.承担合肥市自主创新政策“借转补”在研项目尚未验收的项目单位,不得申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科技攻关项目除外)。

5.本年度同一单位原则上申报不超过2项,同类项目申报1项。

6.项目负责人应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57周岁(1963年6月1日后出生),原则上应为项目承担单位职工,如项目负责人非承担单位职工,需签订正式聘用合同,且合同期内在项目承担单位研发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6个月。

7.科技小巨人研发项目、对外合作研发项目、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单个项目财政资金支持100万元医疗卫生研发项目、关键技术研发农业项目财政资金支持分50万元和100万元两档。

科技小巨人研发项目、对外合作研发项目、医疗卫生研发项目、关键技术研发农业项目承担单位自筹资金不低于财政资金支持金额。关键技术研发项目(除农业项目)承担单位自筹资金不低于240万元。

8.项目申报书编制要科学合理,项目一经批准立项,技术和经济指标原则上不予调整。

9.项目实施周期原则上为2年(原则上为2020年9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

四、项目申报

1.科技小巨人研发项目

政策第30条:对合肥市科技小巨人企业自主创新研发项目,择优给予资金支持。

申报条件:

(1)拥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及与之相适应的研发投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和较好成长性的科技小巨人企业。

(2)项目在细分行业内居国内领先水平,创新活力足、成长性好、市场潜力大。

(3)所属产业技术领域为高新技术领域。

申报材料:

(1)合肥市“借转补”项目申报书;

(2)合肥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表;

(3)“借转补”项目企业绩效目标承诺书;

(4)上年度企业财务审计报告及税务部门盖章的所得税纳税申请表中反映研发支出和营业收入的附表;

(5)市级及以上研发机构认定文件;

(6)其他证明材料。

2.医疗卫生研发项目

政策第31条:对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新技术、新方法的自主创新研发或引进应用项目,择优给予资金支持。

申报条件:

(1)支持省内领先或省内首次临床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或特色新技术。

(2)项目申报单位应为在我市的省级医疗卫生机构(综合医院三甲)、市属综合医院三级、市属专科医院三级及以上、市属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等卫生机构。省级医疗卫生机构申报须与市级医疗卫生机构联合申报。

(3)在项目申报书及绩效目标承诺书填写时,科研指标(新技术临床应用数、知识产权数、人才培养数等)要量化目标。

申报材料:

(1)合肥市“借转补”项目申报书;

(2)“借转补”项目企业绩效目标承诺书。

3. 关键技术研发项目

政策第32条:对重点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重大研发类项目,择优给予资金支持。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应为在合肥市注册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注册时间一年以上,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基础条件,运行管理规范。

申报材料:

(1)合肥市“借转补”项目申报书;

(2)“借转补”项目企业绩效目标承诺书;

(3)单位及项目负责人相关资质证明、近三年科技研发活动及成果、经审计的近3个会计年度的财务报表(含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和经税务部门盖章的近3个年度纳税申报表等证明附件材料。单位成立实际年限不足3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算。

4.对外合作研发项目

政策第33条:支持企事业单位与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沿线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技术领先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对科技合作研发项目,择优给予资金支持。

申报条件:

(1)申报主体为我市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技术领先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在肥企事业单位。

(2)合作项目对提升我市创新能力有推动作用,申报书中有创新领域相关量化合作成果目标。

(3)项目有合作协议,合作方有明确任务分工。

申报材料:

(1)合肥市“借转补”项目申报书;

(2)“借转补”项目绩效目标承诺书;

(3)产学研合作协议及其他证明材料。

五、相关处室联系人

1.科技小巨人企业研发项目:成果处

联系人:李  嵩  联系电话:63537767

2.医疗卫生研发项目:农社处

联系人:尹  祥  联系电话:63538655

3.关键技术研发项目:

高技处:胡林和  联系电话:63538653

农社处:尹  祥   联系电话:63538655

4.对外合作研发项目:创发处

联系人:李  锋  联系电话:63538659

附件:2020年合肥市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申报指南

合肥市科技局

2020年5月29日

2020年度合肥市自主创新政策“借转补”关键技术重大研发项目申报指南 为攻克关键共性技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现发布2020年度合肥市自主创新政策“借转补”关键技术重大研发项目申报指南。

一、重点项目(一)新型显示开展大尺寸AMOLED显示产品研发,研究高阻水性薄膜封装、面板封装、OLED MEM 封装、多层结构器件开发等技术,开发出高寿命、高信赖性的大尺寸AMOLED显示产品。开展新型3D显示研发,改进真3D显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基于裸眼3D视频源处理技术,开发低成本、高信赖的大面积3D全息图的自动化制作与播放终端设备。围绕高性能头戴式显示需要,研发超薄高衍射效率全息波导、超轻薄光学透镜中继和系列化智能头戴显示器产品。开展平板显示核心配套材料及装备研发,开发以柔性、超薄、多功能电子玻璃为代表的平板显示核心材料,支持In CellTouch面板电磁屏蔽用高阻抗膜技术、触控模组一体化、打印OLED器件、打印量子点显示技术、打印薄膜封装等关键工艺技术及设备研发。支持准分子激光退火、高端OLED镀膜、无掩膜激光微纳米三维加工等设备自主研发。(二)专用集成电路1.高性能存储及工业控制专用芯片研发。开展高性能存储及控制芯片、DSP芯片、太赫兹芯片、新能源汽车专用芯片、电源管理芯片、流量检测芯片、热量检测芯片、高精度运算放大芯片、新型高压整流二极管芯片等高性能专用芯片的设计和研发,研制自旋太赫兹光谱分析样机和自旋太赫兹样片。针对5G通信、毫米波雷达等先进电子信息装备的高密集计算需求,以构建面向实体空间的软件无线电处理平台为基础,开展信号与信息处理等高性能异构多核处理器的研究,形成DSP产品系列。开展适用于多电源拓扑的电源管理芯片研制,形成DC/DC变换器的通用设计平台。2.半导体量子芯片。研究适用于半导体量子芯片研制的硅基材料生长工艺,以硅锗异质结和硅MOS两种结构为基础,设计和开发一套分子束外延和化学气相沉积系统生长高界面质量的硅锗异质结和硅/氧化硅材料,通过减小硅锗异质结材料界面缺陷、提高二氧化硅/硅界面质量等方式来获得拥有长量子相干时间的同位素纯化的硅和锗材料的高电子迁移率和低界面态密度的硅基半导体量子芯片材料体系,为大规模量子芯片的研发奠定材料基础。研制极低温稀释制冷机系统,为超导、硅自旋、拓扑等量子芯片研究提供高精度测试环境。3.新型高可靠芯片关键技术。研发抗辐照纳米材料封装、电路加固设计、关键元器件等集成电路芯片抗辐照技术,生产抗辐照、高可靠芯片,应用于航空航天、核辐射等领域。研发超高真空磁控溅射系统、超高真空获得关键技术。突破芯片抗辐照封装技术、存储芯片电路加固技术等关键技术,为未来星链通讯、登月工程、空间站等重点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围绕自旋存储技术开展新一代自旋存储器的研发和设计。为实现航空航天用抗辐照二次电源和三次电源的国产化研制,开展抗辐照PWM控制器芯片、抗辐照POL芯片和抗辐照LDO芯片研制。突破低温低噪声芯片设计、工艺制备、集成封装及测试等技术,形成低温电子专用芯片设计制造能力,应用于量子计算、行星探测。4.高速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研制高分辨率、高帧率、宽动态范围、低功耗的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构建低功耗、低成本、小体积高速摄像系统。开展8K高清大容量高速数据存储与控制系统研发及产业化。(三)量子技术1.量子计算。研究适用于特定行业领域的专用中等规模含噪声量子计算机,推动量子计算机的物理实现和量子仿真应用。推动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应用研究,在新原理原型器件等方面取得突破,向功能化集成和实用化方向推进。研发超导量子比特芯片高密度封装技术,研制极低温条件下高密度、高可靠性的芯片扇出封装,研究信号引出技术,解决中大规模量子比特芯片的信号扇出问题。研发量子计算机程序编译系统。研制将用户语言转化成特定量子计算机型直接可用的底层设备指令的程序编译器,实现顶层用户可以不依赖于具体的量子计算机型和控制设备即可正常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室温(低温)操控技术。2.量子通信。采用国产CPU芯片,开展以平台化为内核的量子通信产品开发,研制集成化、高可靠的量子通信关键设备。突破高速低损耗量子光电器件与模块的设计封装、经典光与量子光的单纤复用、深低温环境保持等关键技术。制定量子密码等量子通信领域的有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开展量子通信基础软件与应用终端的研制,开展量子安全通讯应用示范平台建设,实现规模化应用。3.量子测量。基于钻石自旋量子探针的量子调控技术、量子信息应用技术以及微观磁共振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制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量子测控仪器、扫描电镜等高端电测量和磁测量的相关仪器设备及其关键核心部件。面向先进材料、半导体检测、量子科学、生命技术、医疗和临床研究等领域,开发量子测量相关技术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等。(四)电子信息1.新型电子材料元器件。开展石墨烯、碳化硅、有机发光、大尺寸靶材以及超导、纳米、智能等前沿材料研发;开展多层陶瓷毫米波封装天线、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绝缘栅晶体管(IGBT)等核心器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开展超小型陶瓷光电耦合器、新型三维堆叠电源控制单元等核心器件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开展以打印OLED用高效空穴传输材料、高色域彩色光刻胶、量子膜、高强玻璃盖板等平板显示材料研发;开展量子通信、导航SOC、光通讯、电子雷管、气体传感高速高精度模数转换器等重点应用领域专用芯片,以及国产控制器、存储器、射频前端、太赫兹、多模信息感知处理等高端芯片研发。2. 5G技术产品研发与制造。开发面向商用的5G通信移动终端主控芯片及多场景终端设备,研制5G基站高频器件/部件以及5G高频测试仪器仪表等。面向毫米波5G备选频段,研发毫米波5G通信信号源和分析仪,研发毫米波5G基站器件/部件,进行毫米波5G产品产业化开发。面向5G网络与业务的需求,开展5G网络切片、5G无线网络虚拟化、5G网络边缘计算、5G物联网数据采集感知、5G边缘数据传输安全通信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芯片级屏蔽封装技术的自主创新,开发面向5G高速高频通讯屏蔽导热一体化的新型有机封装材料,满足大功率、高频率和集成化电子器件的电磁兼容和散热迫切需求,实现电子封装核心材料的产业化。建设面向5G高频段通讯基站和手机终端需求的毫米波封装天线模组研发中心和天线模组的制造中心。开展5G技术在智能制造、自动驾驶、虚拟现实、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在能源与公共事业、制造业、公共安全、医疗保健、汽车、交通、媒体与娱乐业、环境监测、金融服务业、农业等行业开展5G新产品研发与应用示范。研发5G等新基建技术。3、天基信息传输技术。天基管控技术研发。研究用户随遇接入信令、天基短波文与天基测控一体化的天基管控协议,扩展天基管控功能,提升天基骨干网的服务响应能力;研究跳变波束模式下的波束构型设计以及跳变策略;开展全景波束模式下用户容量分析与优化设计;研究多类型用户的快速捕获、同步以及高效动态接入控制机制。4.轨道交通安全系统。研发自动化或在线轨道状态监测传感器和安全预警系统,开展电梯物联网监测及人员行为分析预警技术研究,建立电梯全时、全维度的综合安全监控体系,实现电梯设备与人员安全隐患的实时识别、预警与控制。研发基于物联网的地铁智慧安防神盾系统,构建集安全、智能、高效、可靠、文明、信息多级联动等一体化的安防环境。开展城市轨道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研究,研究光纤声波探测技术、应力形变技术等新型传感技术,研制轨道结构状态监测的传感装置,搭建适合轨道结构状态实时监测的光纤光栅传感网络体系,构建精度高、灵敏度强、抗干扰、耐腐蚀的轨道结构健康监测体系与装置。(五)数字经济关键技术1.区块链技术及创新应用研究。开展区块链可监管机制、基于信誉的共识与交易机制及可审计的分布式账本隐私保护技术研究;探索基于区块链框的公平交换安全模型及新型应用,设计轻量级算法以及新型公平交换解决方案;开展区块链软件形式化验证及安全性研究;探索基于国产密码算法的区块链应用技术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物流溯源、征信确权、智慧法院、智慧机场、智慧工地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开发基于联盟链或私有链的分布式数据共享及安全防护系统并开展应用示范。开发满足面向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环境发展的基于区块链追踪溯源审计机制的分布式数据安全存储机制。支持区块链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应用研究,支持区块链技术在教育、就业、养老、精准脱贫、医疗健康、商品防伪、食品安全、公益、社会救助、信息基础设施、智慧交通、能源电力等领域的应用。研发新型数据溯源技术,解决数据本身的溯源取证能力,与传统区块链数据交易凭证追溯等核心技术能力形成互补,解决用户的从数据到交易的全流程安全保障能力。探索基于区块链公链的监管技术,实现对各类公链数据的有效监管,探索基于区块链公链的异常交易模式和识别算法,设计结合链下异常账户识别以及链上用户交易追踪的检测模型,探索基于区块链公链产品在交易市场中非法行为,建立非法行为识别信息库;探索基于区块链公链的监测方法,研发自主可控、性能可靠的公链监管原型系统,支持多种公链的违法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控及预警。2.大数据安全防护关键技术与系统研发。研发大数据安全防护关键技术与系统,促进大数据应用在电子税票、电子商务等领域健康发展,并研发应用系统,包括大数据差分隐私技术、面向大数据共享的加密技术、面向大数据共享和价值分享的区块链技术、大数据访问控制技术、大数据审计和备份技术、大数据安全交换授权和轨迹追踪审计技术等。针对数据交易共享、泄密时产生的数据确权溯源,研发新型跨媒介隐形水印、新型数字水印等数据安全关键技术。(六)人工智能1.智能语音。重点突破自然语言表征与处理、深度语义分析、复杂环境下的语音识别交互等核心技术,开发多媒体信息理解人机对话系统、基于知识管理的协同翻译平台、海量文献翻译平台等智能应用系统。建立面向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医疗等领域的技术开放平台,积聚创新资源,完善产业生态。推动智能语音产业与其他产业、城市建设深度融合,拓展应用领域,拓宽商业路径,丰富智能语音产品和服务,延伸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深化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影像分析、机器翻译、机器阅读等技术研发。 2.智能视觉。重点突破视频图像理解、视觉信息融合、视觉并行计算等机器视觉核心算法,提升机器视觉智能化水平。研发高感光度、高量子效率、低暗电流噪声且体积小的像素单元及其高速高分辨率图像传感器。开展高性能3D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及处理器开发,研究基于面阵激光器及光学器件组成的激光发射模组及其高频调制驱动电路。持续研发基于视觉感知的检测设备、监控设备、导航设备等智能化产品。开展超高帧率、超高分辨率、超宽频谱等新视觉技术研发,以及新视觉与边缘计算人工智能融合的创新型产品及场景化应用。研究新型智能红外热感应探伤系统,将人工智能算法与红外热感应探伤技术结合,并将其应用于工业产品在线检测,复合材料与金属材料检测等领域。3.认知智能。重点突破面向认知计算的深度学习共性技术,面向行业异构数据的知识自动构建与推理等关键技术,推进人机交互、智能教育、智能医疗、智能司法、智能驾驶和智能制造等领域的认知智能应用研发及产业化。开展类脑智能计算,面向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需求,建立智能技术与智能产业的创新环境平台,构建基于类脑模型的决策与判断系统,发展类脑的视听觉智能计算理论与方法,发展类脑感知控制理论与方法,研发高通量高分辨率脑成像技术、类脑信息处理技术、视频压缩编解码技术,研制高集成度、低功耗类脑芯片与大规模集成阵列,实现类脑人工智能软硬件系统。 4.大数据智能。聚焦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分布式数据处理、流式分析、图计算、虚拟化、集群资源管理和面向重点行业应用的数字建模等领域,开发基于海量数据分析挖掘的垂直领域大数据产品和服务,形成大数据到知识、知识到决策的能力。5.智能芯片。研发面向终端应用的自主可控的专用定制化智能芯片(ASIC),突破深度学习引擎、超低单片功耗、多模型适配等关键技术,推动芯片设计与算法创新联合优化,推进无人驾驶、语音识别、视频监控等专用芯片研发和产业化,同步发展配套的编译器、驱动软件、集成开发环境(IDE)等支撑工具。支持适用深度学习算法的中央处理器(CPU)、图像处理器(GPU)、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等通用芯片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推进类脑计算芯片研发,开发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高效能类脑神经网络架构和硬件系统。鼓励发展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处理器架构和指令集的关键IP。支持适用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通用智能芯片设计、研发,开展智能家电控制芯片、智能语音应用芯片、生物特征识别芯片、运动监测芯片、健康监测芯片、类脑芯片、图像认知芯片、视频检索认知芯片、面向边缘设备的加速深度学习算法芯片和智能制造急需的专用集成控制芯片等新型集成电路芯片的研发及产业化。开展基于混合器件的神经形态计算架构及芯片研究。6.智能物联。重点突破智能传感器的多环境实时感知、动态数据采集、物联自组网、边缘计算等核心技术。研发依托于5G网络和智能决策能力的低功耗、低延时终端设备。研发基于边缘计算的监控预警设备和边缘路由网关。研发工业生产领域的智能传感器、智能仪器、智能装备等。7.自动驾驶整体解决方案研发及应用。面向智能驾驶、智慧交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开展毫米波雷达与高精度激光雷达等环境感知系统及多传感器融合、智能化底层系统、智能驾驶整车集成、智能驾驶仿真与测试等智能感知、车载光学系统、车载雷达系统、高精定位系统、车载互联终端、集成控制系统、多源信息融合技术、车辆协同控制技术、数据安全及平台软件、人机交互与共驾技术、智能决策、数据处理与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快L3/L4级智能驾驶汽车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应用。开发基于网联的车载智能信息服务系统;开发基于车载传感的驾驶辅助智能汽车;开发部分或高度自动驾驶智能汽车,突出乘用车舒适性、便利性、高效机动性和安全性,实现网联信息的安全管理;开发基于多源信息融合、多网融合,利用人工智能、深度挖掘及自动控制技术,配合智能环境和辅助设施实现完全自主驾驶智能汽车。8.机器人。开展工业机器人关键核心部件研发。开发支持智能控制算法、外部传感器接入以及结合工艺定制化接口的具有智能学习控制技术的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研制高实时性、高适应性和精度保持性的伺服驱动器、电机和精密减速器产品,速度及动态特性等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开展智能机器人前沿技术。面向仿生机器人、软体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外科手术机器人等前沿技术产品,研究机器人新型机构的设计理论与技术,实现与新型材料、新型驱动、新型传感器技术的高度融合;突破灵巧机构、高精度自适应控制、情感识别与理解、人机交互控制等关键技术,构建基于多模态传感信息的人机自然交互系统。研发基于5G 通信的多机器人自主协同技术。研究一体化、高负重比、轻型柔顺关节结构设计和基于关节力感知的机械臂柔顺控制等技术并应用;研究基于视觉等传感器的环境感知、作业对象识别与定位、移动臂自标定、臂-手协调控制、反应式行为规划与控制等技术并应用;研究人的行为意图理解与人机互助协作技术,面向典型应用开展试验验证。9.重大地震灾害事件情景构建及应用。以城市重大工程和重要设施为目标,构建合肥地区高精度三维地下结构模型,开展地震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研究,结合VR和数字孪生等技术,开发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地震灾害事件情景推演平台。(七)装备制造1.高档数控机床与新型制造装备研发。开展具有深度感知、智能决策和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成型加工、激光制造以及智能成套等关键基础和新型制造装备研发,并实现产业化应用。开展数字化设计、先进制造、高速高精度运动控制、动态性能优化、综合误差补偿、故障智能诊断和状态实时监控、可靠性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及应用。研发智能感知、多轴联动、复合功能、网络化智能控制、数控系统,研发总线控制、高速高精度伺服驱动系统及伺服电机、电主轴、直线电机与力矩电机等智能关键部件。研发新型传感器系统和总线控制系统。开展基于视觉引导的多轴高速精密伺服控制系统研究,研发精密、高速、柔性数控系统,解决高速贴片机核心技术。2.重要基础零部件与基础制造工艺技术。围绕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开展高性能轴承、新型密封件、先进传动件、高端液压气动件、智能传感器、滚珠丝杠、线性导轨、自动刀库(刀架)、摇摆回转工作台、高精度模具、自动变速箱、低温制冷机、超高真空泵等核心制造基础零部件攻关及工程化和产业化。研制用于位置反馈和误差补偿的高精度、高分辨率传感器。开展新材料新型去除、成型与增材制造(3D打印)机理和方法研究,研发轻量化材料先进成形制造、超精密加工、智能铸造、高效及复合制造等先进工艺及装备。开展检测控制软件、工艺数据库等基础技术研究与应用。建设精密铸造科研平台,研发大型精密铸造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开展结构件轻量化再设计、熔模精铸工艺研发、智能装备研制及行业检测及培训,实现零部件轻量化。利用现有的超导材料研发、超导设备和超导部件制造、超导设备用低温流体传输管线等关键技术,推进高温超导储能、超导技术突破,加快新一代超导技术设备研制和产业化。开展绿色制造、再制造、资源循环利用、微纳制造、微机电系统等工艺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开展机械设计制造、数控、激光、新材料等多学科的增材制造共性技术研究,研发基于激光技术的金属3D打印机,并在复杂高精度模具、航空航天、汽车、军工等领域特殊功能部(零)件增材制造应用。开展医疗植入物3D打印、基于生物活性材料的人体器官3D打印技术研发和应用。3.太赫兹装备。开展基于电子自旋的新型太赫兹辐射源、探测器及太赫兹通信与成像等关键技术和装置研究,以及太赫兹技术在物体成像、检测技术、医疗诊断、宽带移动通信等领域的应用。针对太赫兹光谱分析和太赫兹通讯应用,通过材料和结构方面的创新设计提高太赫兹辐射的带宽和发射功率。开展自旋太赫兹关键技术,建设自旋太赫兹芯片加工制造、芯片测试、及功能演示平台,研制新一代高效、稳定的太赫兹源,用于医疗、检测、安检、通讯等领域。4.航空装备。航空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研发。开展高性能民用飞机、直升机、旋翼机、飞艇等航空整机装备的研发制造。开展重油活塞发动机、涡喷发动机和公务机用涡扇发动机等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制造。开展混合动力、纯电动、太阳能、燃料电池等新能源飞机的研发制造。开展中大型直升机先进复合材料旋翼系统的研发制造。开展固体火箭发动机复合材料壳体制造关键技术研发。开展通用航空器相关设计规范、典型工艺、关键生产设备、试验标准等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的建设。开展航空复合材料大型结构件罐外成型关键技术研发、复合材料大型结构件成型质量检测技术研发。5.轨道交通装备。针对先进轨道交通发展重点,研发标准动车组列车、重载电力机车、城际快速列车、有轨电车等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开发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关键零部件,研发高性能高品质联轴器、车轴、车轮、轴承、传动齿轮箱、转向架、弹簧架、减振装置、刹车盘、大功率制动装置等,并形成批量生产配套。开展轨道交通装备用先进材料制造工艺研究,研发先进的精密锻造、铸造、冲压、焊接、热处理等工艺及成套设备。开展轨道交通轨道线路、供电、站台、通信信号控制等设备装置研发,开发移动巡检、车辆监测与控制、车辆维检、通信信号集成控制等系统,实现轨道交通装备的自动化控制和故障检测及预测诊断。开展轨道交通智能应急供电、智能消防疏散、智能配电和新型交直流电源等智能轨道交通新产品研发,提高轨道交通应对突发供电事件的处置能力。6.智能电网先进技术装备。开展柔性输变电装备、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变电站成套装备、智能配电网成套装备、用户端智能化成套装备、智能变压器、智能断路器、直流开关、大容量发电机保护断路器等开发与应用并形成产业化,开展高新能消谐消弧电网保护等装置研发及产业化。泛在电力物联网、数字电网关键技术。7. 高端加工和勘探检测设备。基于大功率等离子体发生器、大功率激光器、电子加速器或离子加速器的高能束专用装备的研发,及其应用技术和装备的研发。研制应用于油气煤炭等资源勘探领域的微型中子发生器,应用于航空航天设备等无损检测领域的中子照相系统。开展原子核电四极矩共振(NQR)探测技术研究,构成信号发射模块、接收模块、数字信号处理模块和时序控制模块组合,实现对爆炸物和毒品种类的非接触式定性探测,用于刑侦、检测、安检、交通等领域。(八)新能源汽车1、高安全高性能电池包技术。基于500-600km长续驶里程AB级纯电动车可大规模推广应用的要求,开发高安全性、高系统能量密度、高体积能量密度和高性能的电池包。采用高比能电芯、灌胶等新一代电池成组方案,匹配智能热管理系统,可靠实现一个电芯爆炸,电池包和整车不失火的安全目标。2、分布式驱动系统技术。研究应用将传动、承载、驱动、制动等系统有机集成,融合机械、电气和智能控制技术,开发新型轮边驱动桥及控制系统,实现底盘系统的电动化、集成化、轻量化、智能化,满足无人驾驶客车、燃料电池客车和电动公交客车对新型驱动技术的发展趋势。基于AB级电动车高性能动力需求,将动力、控制、传动有机集成,应用多物理场磁路全局优化方法、采用低损耗先进材料、优先使用国产功率电子部件、运用过调制控制技术、多重安全冗余的扭矩及电流控制技术,实现规模化、低成本、高效率、NVH优、安全可靠的电驱动产品。3、集成化的整车域控制技术。基于智能化和网联化的整车控制需求,开发集成车辆智能控制、一体化热管理、驱动与制动耦合控制的整车域控制器,功能安全ASIL C级,软硬件功能模块化,OTA满足信息安全需求。4、燃料电池汽车系统及零部件。加大以氢燃料为主的燃料电池客车及电池系统开发力度,研发低成本、长寿命和低温环境适应性的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和整车产品,研发燃料电池电堆、进气过滤和进气管理等关键零部件,以及保障系统贮存安全和氢燃料泄露的检测产品,达到商业化应用水平。(九)新材料1.高性能镁基材料和特种钢材料。面向5G产业和大交通运输产业轻量化需求,开展超低能耗、智能化镁基材料制造技术、高强度镁棒、高比强、高耐热、高导热镁合金材料研发。应用于特种钢材料领域的抗中子辐照钢CLAM2.高性能新能源材料。面向消费电子类锂电池和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的安全性、长寿命、低成本需求,开展高电压钴酸锂材料、高性能三元正极材料、硅碳负极材料、安全型多功能电解液和高性能复合隔膜材料研发。开展半导体材料、纳米催化剂、发光材料、储氢材料研发。 3.高频微波通讯用低损耗高导热PCB基板材料。开发应用于毫米波通讯基站射频器件的高性能电路基板材料,满足毫米波高频微波通讯所需的低介质损耗、低介电常数与散热性能需求,实现基板材料产业化,建设毫米波频段器件、电路板微波电路板材从材料到加工制造和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十)新能源1.氢能技术。车用耐高温低湿质子膜及成膜聚合物批量制备技术、高纯氢气纯化与液化技术及应用、碱性离子交换膜制备技术及应用、扩散层用炭纸批量制备及应用技术、车用燃料电池催化剂批量制备技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极板专用基材开发、公路运输用高压大容量管束集装箱氢气储存技术。醇类重整制氢及冷热电联供的燃料电池系统集成技术。2.中子能技术。核软件研发和信息化;应用于能源领域的超小型移动式先进中子能系统;应用于微型能源领域的微型同位素电池。(十一)公共安全和安全生产应急技术与装备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技术、社会安全预测预警和查控处置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及轨道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及监测方法,开展布里渊光纤健康监测方法应用。开展基于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城市地下管网泄露监测方法新技术研究,完成城市管网泄露监测技术的应用及推广。多模态城市安全监测预警关键技术、智能视觉监控技术、语音识别技术、有毒有害及爆炸物检测等城市安全技术研究,开展智能交通系统管控集成与优化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交通拥堵、事故、灾害的防控、检测和处置技术等交通安全技术研究,开展电梯安全预警系统应用示范推广,开展重特大灾害事故的现场处置、抢险救援、综合指挥、战勤补给等应急指挥技术,建立卫星通信产品、移动应急通信系统、移动应急指挥系统、应急指挥车、应急信息决策指挥机和新一代航空管雷达系统等应急指挥和保障体系。开展危险化学品燃爆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方法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运用,提高灾害信息获取、预报预测、风险评估、应急保障能力,为防灾减灾救灾重大决策提供科技支撑。开展消防新产品、新装备的研究与开发,开展重要食品、农副产品中有害物关键识别技术研究。开展质量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安全风险管控、重大事故风险辨识、重大事故灾难次生衍生与多灾种耦合致灾机理与规律等研究;开展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工贸行业、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特种设备、城市建运和运行等行业领域的安全监测预警、智能化控制、事故防治等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开发。(十二)节能环保与生态环境治理1.研究解决制约我市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技术难题。改进资源综合利用方式,从源头上、工序上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聚力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产品,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向高附加值转变。2.环境监测与治理。开展大气、水、土壤环境监测装备与治理技术研发。研发工业污染源负载工况和污染排放在线联动监测技术设备;研究发动机排放颗粒物与氮氧化物协同净化等关键技术。研发水中有机有毒污染物、氮磷营养盐、重金属等的监测仪器设备;研发地下水污染环境调查、监测与预警技术、污染源治理与重点行业污染修复重大技术。土壤环境与危废监测装备与治理技术。研发土壤养分、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快速现场监测技术设备,以及相关治理技术;研发危废快速鉴别监测技术设备;研发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收集和运输设备、综合利用及处理技术;研发尾矿库综合管理、源头控制污染、环境监测规范、综合利用技术等。(十三)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1、药物研发。创新药物研发。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耐药性结核病和病毒感染性疾病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重大疾病,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化前景的化学药物、中药和生物技术药物(包括细胞治疗产品)。鼓励开展具有优势、特色新型给药技术和新制剂研发。构建基于新技术、新方法、新策略和新靶点为基础的多功能或多靶点药物研究开发平台,重点开展干细胞、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研究,以及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质药物研究。开展仿制药研发,中药新品种新剂型研发,中药材品质提升。2.高端医疗器械。开展数字诊疗装备、生命科学仪器及体外诊断技术、新型医用光学设备、系统康复设备和高质医用耗材、智慧医疗关键技术研发。超导质子治疗装备研究以及精准治疗的高端治疗装备及系统研发。根据疾病治疗精准医学模式,利用医用等离子体、激光、热中子、质谱、光谱、影像等医学物理技术,结合智能化、个性化医疗系统,重点研发超短脉冲铒激光牙科治疗机、口腔咬合、等离子体皮肤治疗仪、智能手术刀质谱设备;研发围绕肿瘤治疗的精确定位引导的诊疗一体化设备、基于小型中子源的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面向肿瘤精确切除引导的激光质谱设备、术中肿瘤荧光原位显示系统、多模式引导的放疗系统和智能手术导航定位系统,研制应用于核医学领域的中子癌症治疗系统、医用放射性药物生产系统。研发医疗智能微创服务系统;建立基于人工智能与微纳芯片技术进行人类配子及胚胎辅助体外发育的技术体系。(十四)现代农业开展粮食和经济作物新品种选育。水稻、旱稻、玉米、小麦、油菜、大豆等粮油作物优质抗逆高产品种选育,新品种优质丰产增效栽培技术示范,开展优质丰产再生水稻、脆杆水稻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农林特色经济作物(桑蚕、茶、油茶、蔬菜、果树、蓝莓、西甜瓜、花卉等)的优质特异种质资源发掘利用、特异性状相关基因挖掘和品种选育及提质增效栽培技术与示范。开展畜禽水产品和经济动物品种选育、高效健康养殖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开展农业传感器与机器人、农业大数据、智慧村镇等智能农业技术研发。开展现代农业装备研发。秸秆及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设备、大田作业设备、设施农业设备、农产品采摘分选加工和检测设备、农机动力设备研发。开展农业生态环保技术研究。秸秆及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农业生态修复、中低产田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
二、其他领域未列入重点项目的领域,申报单位可根据需求,拟定项目申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行情资讯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