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家庭农场网官方网站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新闻动态
>为乡村“著名”背后

为乡村“著名”背后

发布时间: 2025-08-12 阅读:(113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导读]乡村地名作为社会基本公共信息,是村庄的“数据底座”。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村落布局结构、公共服务设施等发生着显著变

乡村地名作为社会基本公共信息,是村庄的“数据底座”。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村落布局结构、公共服务设施等发生着显著变化,对乡村地名的密度、标准化程度等提出新要求,乡村地名具有的多重价值也亟待在“乡村著名行动”中深入挖掘。

“咱们村菊花园旁边这条路,我看叫菊花路就挺合适。”“不对,这条路正好环绕菊花园一圈,应该加个‘环’字,叫环菊路更合理!”……

2023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蟠龙镇郭家垴村召开了一场村民代表大会,议题是为村里的11条路征集名字。会议室里,村民们的讨论声此起彼伏。

彼时,同样议题的会议在全国多地的乡村也进行着。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深化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提升行动”。从2023年起,民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乡村著名行动”,在各地民政部门主导下,地名命名设标、文化保护、采集上图、信息服务等重点任务,在乡村地区逐步开展。

“著名”作动词时,有起名、命名的含义;作形容词时,则有扬名、闻名的意思。为什么要为乡村“著名”?这一行动又能为乡村带来什么?日前,记者在山西、湖北、山东等地寻找答案。

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西沟乡西沟村为纪念全国劳动模范李顺达、申纪兰,将村内一条道路命名为“劳模大道”。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云 摄

从无名到有名

郭家垴村地处丘陵山区,千百年来村民以种植玉米、谷子为生。全村有11条主干道,以前这些道路虽然没有规范名称,但村民们有自己的定位方式:一些老路依照地形地貌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名字,比如:巧儿蛋沟路、沟岭路;对于新修的路,村民就用“东边那处圪梁”等本地方言指代。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标准地名对村民的生产生活看似没有太大影响。

变化发生在2019年。为了改变单一种植粮食作物的情况,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卿流转了150多亩土地尝试种植菊花。菊花的亩产值达到5000元,是原来种玉米的5倍。2019年的菊花采收季,郭家垴村迎来了第一批赏菊的游客。

“当时有一批安徽客人要来村里,开车到附近后,我用手机把村子的位置发了过去,可他们怎么都开不过来。我和他们共享位置一看,村子在地图上的定位偏了,他们在离村1公里的地方拐进了岔路。人家一问走哪条路才能进村,我这才傻眼了,说也说不清。”王建卿回忆,农产品对外销售也同样受到阻碍,“从2019年起,我们村的菊花开始销往安徽、广东、四川等地,外地的货车司机到村委会来拉货,也是在岔路上兜圈子,10分钟车程的路,有的司机耗费了1个小时。”

如今的乡村地名是一项社会基本公共信息,也是一个村庄的“数据底座”。在许多乡村,由于缺少规范地名,描述“你在哪”或“我在哪”成为难题,村里的产业发展也一度受到阻碍。从2009年起,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罗家村开始依托三峡芝兰谷风景区发展文旅产业。村党支部书记陈尚虎说,2024年7月一位游客来村游览时,与他在闲聊中提起:“你们村的风景不错,就是里面这些山要么没有名字,要么叫税家包、齐家坳的,游客发朋友圈都不好加定位打卡。”陆陆续续,又有不少村民、游客向陈尚虎反映类似的问题。“以前只顾着闷头搞产业,最近几年才慢慢认识到,村里确实需要一些好地名。”陈尚虎说。

2024年,罗家村“两委”干部走访村中的老教师、老干部以及秭归县屈原学会的专家等,征集地名命名建议。2025年4月,村里将景区内8座山峰分别命名或更名为天问岭、九天峰、崇兰坡等,又将景区内10条道路起名为凤栖路、东君路等。经过上级部门审批,新命名的这18个乡村地名正式得名。

1000多公里外,郭家垴村的11条街路巷如今也都有了规范名称。记者在村中看到,当初村民们提议的环菊路、旺峰路等名字已经被印在了路牌上。“现在村里的路有名字了,外地游客、货车司机来村里,用手机一导航就能直接进村,很方便,我们也不用再去村口接了。”王建卿说。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地区村落布局结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生产生活环境的变化,对乡村地名的数量、密度、标准化程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各地按照“乡村著名行动”的部署安排,结合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群众生活需要,将乡村地区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地理实体、道路街巷以及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命名视野,排查有地无名、名称不规范等问题,命名了一批乡村好地名。

命名有讲究

“乡村地名寥寥几个字,看起来简单,但命名过程需要‘慢工出细活’。”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民政局区划地名股工作人员孙文俊告诉记者,2022年闻喜县被民政部确定为“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县后,县民政局开始以乡镇为单位,组织各村干部、网格员等分批开展地名征名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地名摸底排查、地名命名规则、命名程序、注意事项等,例如名称的征集过程中要尊重村民意愿,要按照《地名管理条例》规定的程序进行,避免产生不规范地名。

经过培训后,各村就正式进入征名命名工作阶段。第一步是摸底,弄清楚村里有多少街路巷需要命名。为了方便摸排情况,闻喜县民政局与县自然资源局对接,利用农村宅基地确权成果资料,印制了村宅院平面图发给各村用作工作底图,各村把图纸和实地摸排相结合,梳理汇总需要命名的街路巷,并开展征名活动。确定街路巷名称后,再按照“街不漏巷、巷不漏院”的要求,挨家挨户编排门牌号。

在闻喜县东镇镇仓底村,这张图纸最后交到了72岁的退休干部孙年法手中。“当时统计出全村共有5条主干街路、30余条巷道需要命名,884户宅院需要编排门牌号。这都是我拿着图纸、骑着电动车挨街挨巷地摸排出来的。”孙年法告诉记者。

仓底村傍依着董泽湖,据《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和清朝乾隆三十年版《闻喜县志》记载,董泽湖为舜帝时期董父豢龙之地。为了起个好名字,村里专门成立了街道命名门牌编号委员会,村干部、“五老”、村民代表等根据“董父豢龙”的传说以及本村特色农产品董泽莲藕等,将村中5条主路分别命名为龙乡街、豢龙街、御龙街、董泽路、荷香路。征名结果经过在村里的网格群公示、征求村民意见后,再提交镇政府初审,经县民政局审核反馈后修改。最终,经县政府批复同意后,仓底村街路巷的新名称正式向社会公布。

孙文俊告诉记者,实践中并非每个村的地名命名过程都可以像仓底村一样顺利,做到一遍就过。县民政局承担着对各村地名征名审核的职责,在审核阶段,他发现很多村报上来的街路巷拟用“幸福”“和谐”“振兴”等词语命名,既没有地域特色,也容易出现重名问题。此外,有一些村为了好记,起了西头路、东西街等地名,忽略了村里的历史文化、古迹、特色产业等地名文化资源,这都需要他们与村里反复商量修改,确保新生地名符合命名规则,反映当地地理、历史和文化特征,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截至目前,闻喜县共命名乡村街路526条、巷道4279条,已完成9个乡镇121个行政村的地名标志设置。“起个好地名就像给孩子起名字一样,既要叫着顺口,又要体现村民的美好期许和独有的文化底蕴与传承。未来,这个地名还将沿用相当长的时间,不能随意修改,有些还会出现在村民的身份证、户口本上。在这些前提下,命名需要群策群力,反复斟酌。”孙文俊表示。

烧饼铺、豆腐坊都上了图

在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王林坡村,打开手机地图软件,村中的街路巷、村委会、合作社、景区、停车场等位置均在地图上清晰显示,点击导航即可直达。王林坡村党支部书记王红军告诉记者,命名后采集上图是规范地名使用的基础。“村里2023年新命名了一批主要的街路巷后,又以此为依据编制了门牌号。有了路标、门牌,就可以采集上图了。”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王林坡村村口的石牌上刻着村里的地名文化故事。受访者供图

泰山区民政局地名科科长刘海营介绍,目前有两种地名采集上图的渠道,第一种是通过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把标准地名及其罗马字母拼写、所属政区、图上位置、批准机关、批准时间等内容录入进去,审核完后就可以上图了;第二种是民政部2024年开发的“乡村著名行动”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平台小程序。“小程序使用起来很方便,群众拿着手机基本就能完成地名和兴趣点的采集上图。”

在王林坡村,泰山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亓淑霞给记者现场模拟了一遍用小程序采集上图的过程:先点击新增地点,再填写地点名称、地址描述等信息,然后通过定位功能选择地图位置,再提供照片证明,提交审核即可。“通过小程序,村民一天最多上传了20多条利农惠农兴趣点。后续随时关注审核进度即可,一旦显示审核通过,地名和兴趣点就可以同步共享到腾讯、百度、高德等常用手机地图。”亓淑霞介绍。

在泰山区,通过宣传推广“乡村著名行动”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平台小程序和加强对一线采集人员的培训指导,许多村民、快递员、志愿者如今都能自行上传乡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农家乐、采摘园等利农惠农兴趣点。“前些天,我到各个乡镇挨个检查地名采集上图成果,发现不仅镇政府、村委会、学校、诊所等上了图,服装店、烧饼铺、豆腐坊、理发馆等也都上了图,可以说全区各个乡村正在营业的实体门店,几乎都能在地图上找到。”刘海营告诉记者,全区范围内地图上的乡村地名比原来更全、更准、更密了。

“如今,快递员顺着导航就能进村,新鲜水果随发随走,比起以前方便太多了。”王红军介绍,全村种植了300余万株樱桃、蓝莓,以前村民们只能用小车把果子拉到镇上发货,一趟的货运费在60元上下。现在村里的合作社、家庭农场、采摘园等都有了门牌编号和地址信息,不仅节省了物流成本,也为村里的电商直播、文旅等业态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这两天有好几拨客户自己顺着导航来到村里,参观我们的合作社,想和我们谈合作哩!”王红军说。

随着数字乡村建设和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乡村对地名信息的数量与质量、服务的便捷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从2024年起,山东省民政厅与省邮政管理局共同开展“乡村著名 邮路畅通”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推动乡村地名与寄递服务工作深度融合,健全乡村地名标志体系,推广使用标准地名,深化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打通快递进村“梗阻”。“乡村著名行动”实施以来,山东省通过“乡村著名行动”小程序共计采集上图地名5.2万余条,其中包括寄递物流产业园区100余个、镇级寄递物流共配中心500余个。“在此过程中,民政部门与邮政公司探索建立乡村地名信息交换共享机制,方便将地名数据纳入物流网络一张图,夯实乡村发展数据底座。”山东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民政部与国家邮政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地邮协作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从全国层面构建乡村地名管理服务体系和农村寄递物流体系着手,发挥“乡村著名行动”与快递进村、村村通邮的协同效应,推动城乡要素深度融合。

“地名+”为乡村扬名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故乡秭归县写下名篇《九章·橘颂》。如今,宜昌市的柑橘产业持续稳步发展,截至2025年7月,全市柑橘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2024年柑橘总产量达430万吨。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将乡村地名元素与秭归脐橙等特色农产品品牌相结合,助力“地名+产业”融合发展。图为泄滩乡陈家湾村村民在采摘橙子。受访者供图

在宜都市红花套镇南桥村,村口的“南桥欢迎你”指示牌旁的柑橘雕塑格外显眼。不远处,“南桥橘社”柑橘驿站赫然映入眼帘。村党总支书记李玉珍介绍,这处驿站是全村柑橘的统一收购点。近年来,宜都市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建设指挥部投资近800万元,规划建设了戈家坝、官界头、黄岭庙等8个以乡村地名命名的柑橘驿站,不仅方便农户精准定位、规范收购交易市场秩序,也让乡村地名与特色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同步出圈。

好地名就是“招商书”。近几年,宜昌市将乡村地名与文旅产业、特色农产品融合,实现“地名+”效应。在茅坪镇长岭村,村民汪文柱一个偶然的想法为村里的茶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2023年12月,他向村党总支书记李士明提议:“书记,咱村是个种茶的地方,虽有5000亩茶园,但从村名到路名,让人一点儿都看不出和茶有啥关系。现在县里给通村路起名为‘茶香大道’,不如咱们干脆把村里其他小路的名字也加上茶元素,咋样?”汪文柱的这个想法在村网格群内得到了全票通过。

现在,长岭村把每条小路都以茶元素命名,如茶香路、茶溪路、茶韵路等,条条路直通山上的茶园,路灯杆、指向标等也以茶叶、茶壶、茶筐等造型装饰。与此同时,长岭村结合茶叶品种改良升级,打造望江体验园、茶公子驿站等“自助”茶园,开发体验式茶旅产品,配套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打造茶旅融合示范基地。走在长岭村,诗意的地名与茶园内的小桥、亭台、茶垄相映成趣。“很多游客都对我们的街路巷名称很感兴趣,还专门去拍照打卡。有游客跟我说,看到‘茶香’的路名,还没走进茶园就好像闻到了茶香似的。”李士明介绍,长岭村旅游旺季每天都能吸引数百名游客到村中游览,不仅带火了20余家新开的农家乐,近两年来还吸引了300多名外出打工的村民返乡创业。

宜昌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以地名作引子,打造了同心之旅、红色记忆、乡趣之旅、灵秀画卷等多条“跟着地名游宜昌”旅游线路。2024年,宜昌市全年接待游客1.18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80亿元。宜都市绘制了以乡村地名标志为打卡点的“宜都全域旅游手绘地图”,推动研学旅行、乡村一日游等旅游项目发展。远安县花林寺镇龙凤村通过考证龙凤呈祥地名典故、注册“龙凤人家”系列商标、开发龙凤主题民宿和文创产品等方式,推动地名价值转化,带动全村旅游收入突破3000万元,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杨志云认为,乡村地名兼具治理、经济、文化、生态等价值,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要重视地名多重价值的挖掘和提升。目前,部分地区存在乡村地名“重命名轻赋能”的问题,今后各地应不断深挖乡村地名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方式,将“地名标志产品”或“地名好品”作为地理标志产品的有益补充。此外,也可依托乡村地名文脉的挖掘阐释和创意开发,构建地名赋能乡村产业、文旅和治理的多重路径。例如,“地名+特色美食”“地名+农特产品”“地名+民宿或乡村文旅综合体”“地名+共享经济”等“地名+”发展模式。

老地名焕发新活力

1994年,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动工兴建,湖北省21万峡江儿女为支援三峡工程建设挥别故土。2024年6月,为了纪念他们的贡献、传承三峡文化,位于秭归县的三峡移民博物馆正式开放。

记者在馆内看到,4米高的水下实景展示配合老城区的微缩模型,让淹没于135米水位之下的老归州城在数字空间获得“永生”。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一位高中生写道:“爷爷的归州虽然沉在了水底,但归州老街的样子如今留在了博物馆里。”博物馆开馆一年来,参观人数达55万余人次。

博物馆展厅内,一张图展示了湖北省三峡库区多处行政区划的变迁:宜昌市兴山县将原本的2个镇划分为3个镇,原有的2个镇名全部保留;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原有的5个镇名留下了4个,楠木园镇消失……“搬迁后,我们尽量保留了原三峡库区乡镇一级的名字,对于无法继续使用的村名、路名,则被记录在《秭归县地名志》以及县志、各个乡镇志中。”秭归县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蒋丽说。

“秭归县被淹没前的9个乡镇现在合并为7个乡镇,都用的是原来的名字,只有香溪镇、新滩镇这2个名字没有沿用下来。”博物馆顾问、原秭归县移民局工作人员王海群说,“地名也许没了,记忆不能断代。”如今,博物馆的30余名讲解员中90%以上是三峡移民的后代。消失的老地名并未被遗忘,而是走进了更多人的心里。

山东社会科学院区划地名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郭晓琳认为,挖掘、传播地名文化的价值,是乡村地名实现变现、破圈的前提。“当前部分地区地名文化宣传的亮点、吸引力比较有限,比如组织一次地名文化保护宣传材料发放、搞一次地名知识讲座、参观一次地名景观等,尽管红火一时,但变现模式不可持续。”郭晓琳表示,一方面要搭建多学科、多专业、多部门的协同平台,对地名的来历、反映的地理风貌、储存的历史信息等进行考察,将地名文化转化为能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和应用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要利用好互联网、新媒体、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地名文化体系,放大地名文化的社会效应。同时,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传播地名声音,讲好地名故事。

武乡县韩北镇王家峪村的红星杨主题公园里,矗立着一棵高大的白杨树。“1940年,朱德总司令在指挥八路军作战期间,在村里亲手栽下了一棵白杨树。后来人们发现,掰开这棵树的树枝,横截面上有五角星样的纹路。如今的这棵树已经是第三代红星杨了……”树下,抗日烈士后代、82岁的武承周老人讲述着王家峪村的红色地名故事。

武乡县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太行精神的主要孕育地、八路军文化的形成地。为了挖掘乡村地名故事,全县组建调研团队实地走访46个村落,寻找村中健在的老党员、老战士、亲历者及知情后代,聆听、记录真实的抗战故事、英雄事迹及群众贡献,形成珍贵的口述史料;同时,走访老红军、老八路、文史专家等200余人,整理红色地名故事268个,出版《武乡地名故事》《武乡地名典故钩沉》等,还制定了《武乡县地名文化遗产评审认定工作实施方案》。目前,全县有46个乡村地名入选县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个地名入选《山西省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及红色地名保护名录》。

据民政部最新统计,自2023年在全国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以来,全国已累计规范命名乡村地名70余万条,设置乡村地名标志62万块,29个省份已建立了地名保护名录制度,已将6.2万条地名纳入保护范围,推动1100余万条乡村地名和村邮站、采摘园等兴趣点在互联网地图上规范标注,基本实现乡村地区自然村、居民点全覆盖。202412月,民政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指导有关单位编制了《乡村地名建设指南1.0版》,紧扣“乡村著名行动”任务部署,在充分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的基础上,明确乡村地名建设“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指南1.0》主要面向省、市、县三级地名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单位,旨在为各地推进乡村地名管理、服务与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实践提供参考借鉴。”民政部区划地名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乡村地名建设是一项长期性任务,我们将指导各地深入推进乡村著名行动,科学规范织密乡村地名网,深入挖掘和利用乡村地名文化资源,进一步激发地名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作用,推动新时代乡村有名有实、名利双收。”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云 黄敬慈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行情资讯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