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新安江,共筑菌业链
一、基本情况
流口镇地处新安江源头的休宁县西南山区,是新安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全镇国土总面积67.26平方公里,拥有林地9万余亩、茶园5400余亩、耕地1200余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2%以上。这里气候温润,山水怡人,生态绝佳,民风淳朴,长期沿袭着皖南茶区的生产方式,有着发展传统山区特色农业的根基。
来源:安徽日报
长期以来,流口镇以茶产业为主导,虽有“有机茶之乡”美誉,但产业结构单一问题突出。传统茶产业受季节限制明显,每年清明至端午春茶采摘结束后,土地与劳动力资源陷入长达半年的闲置状态,“靠茶吃饭”的模式制约山区经济持续增长。同时,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农业劳动力不足,山多田少的地形限制现代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探索兼顾新安江源头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流口镇领导班子的重要任务与工作方向。通过认真的调研、论证和前期试种,流口镇明确了发展壮大生态食药用菌的产业振兴方向。自2021年起,流口镇联合黄山学院、企业、村集体等多方力量,先后成功培育羊肚菌、黑木耳等品种,带动农户参与种植,逐步发展庭院种植,带领农户增收致富。
2025年2月,由流口镇人民政府与黄山学院联合牵头,安徽省食用菌行业协会、贵州省农科院提供专业协助,黄山双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黄山市新安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参与的新安江源区生态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创新示范区正式挂牌。
随着2025年全省首家林下红托竹荪种植示范推广基地种植测产成功,在“校-政-企-村-农”生产联动+“校-政-会-所”技术协作的产业发展机制驱动下,一条由新安江源区食药用菌生态种植与示范基地、红托竹荪种植示范基地推广基地、林下珍稀仿野生食药用菌人工促繁示范基地、黄三村食用菌生产基地、食药用菌加工生产技术服务中心等搭建的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已具雏形,为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贡献“流口模式”。
二、主要做法
01
锚定“生态保护+产业多元”双核心,破解源头发展难题
作为新安江源头,流口镇需严守生态保护底线,同时破解茶产业单一、农民增收乏力的困境。红托竹荪、羊肚菌、黑木耳等食药用菌市场前景广阔,如红托竹荪鲜品市场价高,且兼具食用与药用价值,市场缺口大,羊肚菌、黑木耳则作为常见优质食用菌,消费需求稳定。这些品种的生态种植属性与流口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需求高度契合,但引种与种植需突破多重难题:红托竹荪原产贵州织金县,与流口镇夏季高温多雨、梅雨季节湿度波动大的气候差异显著;羊肚菌、黑木耳对栽培基质与温湿度调控要求高,且流口镇山多田少、劳动力不足,传统种植模式难以适配。在科技团队的不断摸索下,通过品种筛选、种植时间调整、生境改造、庭院种植、野生促繁等技术手段,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新安江源区的本土化食药用菌种植体系,创新实现“生态保护”与“多品种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协同。
02
技术创新:构建多品种适配的生态种植与全产业链技术体系
(1)生产端技术突破,夯实全产业链源头基础
标准化菌棒生产工艺:由黄山双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导,依托黄山学院技术指导,建立标准化菌棒生产车间,针对羊肚菌、黑木耳不同品种特性定制生产工艺。生产过程中,严格把控原料配比、灭菌温度与时间、接种环境,保障菌棒质量稳定;菌种与菌棒适配优化:黄山学院科研团队为不同食用菌品种选育专属优良菌种——羊肚菌选用高产、适应性强的菌株,搭配专用配比的营养袋,提升出菇率;黑木耳选用耳片厚实、商品性好的菌种,优化菌棒打孔技术,为后续出耳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多次试验调整菌棒含水量与pH值,确保菌种在菌棒内快速定植、生长;菌棒质量全流程管控,制棒前对基质进行重金属检测,确保符合生态种植要求,制棒中实时监测灭菌、接种等环节的操作规范的执行情况,养菌阶段随机抽取菌棒检测菌丝生长情况与杂菌污染率,为种植环节提供优质、安全的菌棒保障,同时实现菌棒规模化生产,满足流口镇全域食用菌种植需求,辐射带动全镇食用菌产业规模化发展。
(2)种植端创新发展,兼顾生态安全与产量品质
“田-林”双模生态种植技术:针对不同食用菌品种特性,在大田与林地分别布局种植。大田区域采用钢架拱棚加遮阳网,推行“三零”模式(零农药、零化肥、零除草剂),仅通过生石灰进行土壤消杀,依靠自然降雨灌溉,适配红托竹荪、羊肚菌种植;在退耕还林地(20龄人工枫香树林,郁闭度85%),首创“自然降水+林地微调”模式,树间穿拉铁丝平铺遮阳网,避免动物破坏,适配黑木耳、红托竹荪种植。测产显示,红托竹荪大田亩产668.8公斤、林下亩产445.9公斤,羊肚菌、黑木耳亩产亦达到行业较好水平,既利用闲置土地,又不破坏森林生态。
(3)加工与销售端延伸,完善全产业链条
建设农产品精加工厂房,针对多品种食药用菌开发差异化加工产品,红托竹荪、羊肚菌、黑木耳等食药用菌产品加工为干货,将农特产品附加值提升30%以上,有效减少鲜品运输损耗,同时避免加工环节污染;打造“新安源山珍”区域品牌,统一包装与质量标准,联动线上平台(电商平台、直播销售)与线下商超、农贸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实现“多品种种植-差异化加工-品牌化销售”全链条闭环。
03
机制创新:构建多方协同的产业保障与生态监管体系
“校-政-企-村-农”生产联动+“校-政-会-所”技术协作的产业发展机制。
高校技术支撑
黄山学院组建食药用菌创新团队,依托食药用菌黄山市技术创新中心等省市级科研平台,为红托竹荪、羊肚菌、黑木耳等品种提供菌种选育、栽培技术指导、人才培训全流程支持,累计开展技术培训20余场,培养高素质农民300余人次;在流口镇设立黄山学院实习基地,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落地,解决多品种种植中的技术难题。
政府统筹引导与生态监管
流口镇政府牵头协调林地、土地资源,建设示范基地,同时强化新安江源头生态监管,定期巡查种植基地,确保“三零”种植模式落实。
食用菌行业协会和研究所产业支撑与技术协助
安徽省食用菌行业协会在产业政策指导、营销宣传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贵州农科院利用在红托竹荪产业先发优势提供技术指导和协助,共同拉高了流口镇红托竹荪的产业起点,打通了产业发展的上升通道。
企业与村集体联合运营
黄山双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黄三村菌棒生产车间进行食用菌菌棒规模化生产,辐射全镇供应,保障菌种质量稳定;黄山市新安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由村党组织书记牵头,组织农户参与红托竹荪、羊肚菌、黑木耳种植,村集体以土地、厂房入股,每年获5万元固定收益,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农户参与受益
农户通过“劳务用工+按股分红”双渠道增收,产业基地优先吸纳脱贫户就业,提供菌棒制作、采摘、加工等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兼顾收入与家庭;同时通过技术培训掌握多品种食用菌种植技能,提升内生发展能力。
三、经验效果
01
生态效益:筑牢新安江源头生态屏障
(1)减少污染与资源循环利用
全产业链采用绿色生产模式,大田“三零”种植、林下共生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80%以上,避免农业面源污染,保障新安江源头水质与土壤安全;栽培基质以谷草、松针、木屑等农林废弃物为原料,菌渣还林改良土壤,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维持92%以上的森林覆盖率,进一步巩固新安江源头生态屏障功能。
(2)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大棚+林下”双模种植充分利用茶产业淡季闲置土地与退耕还林地,土地利用率提升60%以上,避免林地开垦破坏生态;庭院种植也有效解决了闲置民房的空置和房前屋后的空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多品种食用菌错季种植,实现土地、光热资源在时间维度上的高效利用,实现“不占农田、不毁森林、资源循环”的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将生态“含绿量”转化为产业“含金量”。
02
经济效益:推动多品种食用菌全产业链增收致富
(1)产业收益显著提升
多品种食用菌种植效益远超传统作物,红托竹荪大田种植第一潮亩均纯收入2万元、林下1.2万元,羊肚菌、黑木耳亩均纯收入亦达0.8-1.5万元;叠加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30%以上,在目前示范阶段,黄三村示范基地食用菌产业年综合产值突破30万元,带动农户人均年增收800元以上,增加农业产业收益,形成“多品种互补、全链条增值”的增收格局。
(2)成本与风险可控
林下种植减少大棚建设投入,新型栽培基质(农林废弃物)降低原料成本,校地合作提升种植效率,整体压缩生产成本;“多品种布局+全产业链+区域品牌”模式降低单一品种市场波动风险,企业菌棒规模化生产辐射全镇,提升区域产业抗风险能力。
03
社会效益: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1)带动就业与人才培育
多品种食用菌全产业链(菌种培育、种植、采摘、加工、销售)创造就业岗位50余个,直接带动20余名脱贫户稳定就业,缓解劳动力外流与乡村“空心化”问题;通过校地合作培训,培育30余名“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其中10余人成为多品种食用菌种植的“带头人”,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巩固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
通过技术支持与销售保障,鼓励脱贫户参与羊肚菌、黑木耳、红托竹荪种植,有效防止返贫致贫;“生态保护+多品种食用菌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为新安江源头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路径,实现“产业兴、生态美、农民富”的良性循环。
04
推广价值:提供源头区生态产业发展示范样板
流口镇立足新安江源头生态保护需求,以多品种食用菌全产业链创新为抓手,探索出“生态优先、科技赋能、多方协同、多品互补”的创新示范发展模式。其“田-林”双模种植技术、多品种适配的栽培方案、全产业链延伸路径、“校-政-企-村-农”生产联动+“校-政-会-所”技术协作的产业发展机制,可复制推广至皖南山区及其他生态敏感区域,为类似地区破解“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矛盾贡献“流口模式”、践行“两山”理念,为产业多元化与乡村振兴提供实践经验。
来源:流口镇新安江源区生态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创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