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家庭农场网官方网站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新闻动态
>穷山村怎样变成富裕村

穷山村怎样变成富裕村

发布时间: 2021-11-06 阅读:(1010)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导读]中国乡村振兴示范村:花园村》出版,讲述穷山村怎样变成富裕村已有690多年历史的花园村,改革开放前是一个“有名”的穷山村,资

中国乡村振兴示范村:花园村》出版,

讲述穷山村怎样变成富裕村

已有690多年历史的花园村,改革开放前是一个“有名”的穷山村,资源极度贫瘠,靠山吃不了走,连日常生活用水经常还得去隔壁村打。

数字更有说服力,1978年,花园村年人均收入仅为87元。1981年以来,在村党委书记邵钦祥的带领下,经过近40多年的创业拼搏,2019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3.5万元。

今天的花园村,村如其名,楼房整齐划一,街道宽敞整洁、绿植环绕,百花园花香四溢,湖面碧波荡漾。湖畔,99米高的雷迪森大厦与已经矗立多年的88米高摩天轮遥相呼应。

乡村振兴的20字方针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这些方面,花园村都可圈可点。

资源贫瘠的小村庄

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城区东南18公里左右,是花园村所在地。

今天,如果不翻开花园村的历史,很难想像,这里曾是有名的穷山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花园村地处浙中山地,虽然四周都是山,但因为是红岩塔,连烧柴做饭都成问题,不得不去周边山区砍柴。耕地也因为缺水,收成极差。

不能靠山吃山,又无水可靠,且连生活用水都成问题,碰上干旱年月,需去隔壁马府村挑水。因打水之事,花园人没少受气,时常遭白眼或恶作剧。

“村名花园不长花,草棚泥房穷人家,种田交租难糊口,担盐捉鱼度生涯。”这首民歌曾是花园村的真实写照,传唱了很多年。

为了生计,花园人曾捉过泥鳅,解放前还贩卖过食盐。尤其是后者,风险极高,可以说是刀尖上舔血。

雪上加霜。195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龙卷风,把整个花园村一扫而空,留下只是残垣断壁和支离破碎的瓦砾。一夜之间,村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

填饱肚子活下来,重建泥房,曾是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花园人为之努力奋斗的事情。

花园人能吃苦,异常勤奋,但终因资源太贫瘠,在传统的农耕时代,只能艰难度日,吃了上顿忧下顿。

直到1978年,花园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仅为87元。人均口粮只有240多斤,人均一天不到7两,少得可怜。大部分时间,只能吃糠咽菜。年纪大点的花园人清楚地记得,当年如果能有碗猪油饭,就是打牙祭。

 穷村办厂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神州大地吹拂,乡镇企业开始萌芽。

1981年,村里的能人邵钦祥和二哥邵钦培、村里老书记邵福星,各出资500元,开始创办蜡烛坊。

他们未曾想到,几个月后就把本金赚了回来。

在那个年代,500元相当于一个劳动力好几年的收入。在土里刨食,日晒雨淋,不舍昼夜,但收入微薄。两相对比,很快,办蜡烛厂赚了大钱的信息在村里炸开了锅。

当年春节,村里家家户户都分到了“花园”牌蜡烛。摇曳多姿的烛光,让花园人看到了希望。

邵钦祥他们能办作坊,我们是不是也能办?邵钦祥是能人,我们比不上,亏了怎么办?等等。有一段时间,一些村民内心很纠结,既羡慕却又不敢尝试,必竟投资不是个小数字,且长期都是从事农业生产,对办厂的事一无所知。

渐渐地,一些胆大的在邵钦祥的鼓励下,开始加入了创办作坊的行列。

蜡烛作坊的成功给了邵钦祥信心,很快,他又牵头办起了村里真正意义上的工厂,即花园服装厂。此后十年间,村里有了几十家大大小小的作坊或工厂。通过开办工厂,一部分村民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1986年,32岁的邵钦祥当选为村支部书记,此前,他已担任过多年村干部,对村里情况特别了解,时常考虑村庄如何发展走出困境。

开办企业几年,邵钦祥走南闯北跑市场,赚了钱,见识也越来越广。渐渐地,他发现小作坊、小企业在开拓市场等方面有很多不足,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同时,他认为村里要富起来需拧成一股绳。

1991年,他以自己旗下的8家企业,联合村里46家企业成立了金华市首家村级工业公司,即花园村工业公司。

工业公司成立后,多个行业齐头并进,并以规模、质量优势占据了市场博弈的主动权。当年,公司产值就达到了1000多万元,创利税100多万元。

比起产值、利税,更让邵钦祥高兴的是,不仅花园村村民实现了100%就业,还吸引了周边和外来人员到花园村就业。

花园村工业公司成立时,同时开启了当地村级机制改革。花园村实行村企合一,企业和村委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之所以这样设计,源于邵钦祥“共富观”。以企业的形式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搏击,企业盈利后再反哺村庄,解决村民就业,改善村内基础设施。

上世纪90年代,在邵钦祥带领下,花园人在当地率先甩掉了穷帽子,致了富。

到1999年,所有的农民住上新楼房,花园村成了名副其实的“花园”。

泥腿子搞起高科技

花园工业公司不断壮大,是守成还是进取?和其他乡镇企业一样,花园工业公司走到了十字路口。

有人劝邵钦祥,已经很不错了,钱也够花了,可以歇歇享下福。但邵钦祥显然不这么想,他想的是“我是富了,村里还没富。”

经过深思熟虑和多方论证,花园村制定了三大计划。一是建一个新型工业区,改善投资环境;二是走出花园,开辟第二工业区;三是不失时机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企业。

出台上述三大计划主要是基于三大问题,既花园发展什么?加快发展缺什么?今后发展靠什么?

以前村里发展企业没有规划,有空地就建,杂乱无章,配套自然也没有。而新型工业区不仅有厂房、综合办公楼,还有食堂、绿化等配套。企业发展过程中,邵钦祥也深知,仅凭花园村自身那点地方远远不够,需开拓新基地。

1993初,邵钦祥收购了紧临省道的原南马砖瓦厂,又征用了毗邻的26亩地,办起了经贸公司、火腿食品厂等企业。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引进外资越来越多,邵钦祥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在村里办起了两家中外合资企业,一方面解决了发展所需资本问题,引进了先进设备提高了生产率;另一方面可以向外商学习管理经验,提升村内企业管理水平。

1993年7月,一家集科、工、农、贸为一体的花园工贸集团公司正式成立。

成立集团后,有了稳定的市场,但邵钦祥发现,集团公司每年的营业额总维持在2亿至3亿元间,俳徊不前,始终没有突破性的发展。他到处考察学习,和专家广泛交流,发现了瓶颈所在,那就是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缺乏核心竞争力。

于是,他力排众议决定上马高科技项目,找到了时任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后者委派专家展示了10多项高科技项目,邵钦祥选择了当时还处于实验阶段的维生素D3项目。彼时,这一项目只有少数发达国家能够生产,且生产技术被国际三大公司垄断。

专家提醒,自“七五”以来,维生素D3项目一直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与开发生产的重点项目,但未有重大突破,后续还需大量的资金投入。

也就是说,投入这个项目前景可以,但亦存在很大风险。

邵钦祥毅然选择了它,与中科院感光所(现为理化所)签订了合作协议。首期投入科研经费480万元,不到三个月增加到880万元,最后实际上总共投入了7000多万元。

巨大且看似无底洞的投入,让花园集团一度举步维艰,资金周转非常紧张。有人说他瞎搞,不知深浅,明明是个农民,非得去趟高科技的水。

但花园人没想到的是,这位身边土生土长的农民,这一次又做成了。1998年,维生素D3项目中试成功。2000年,花园集团用2000万元一次性买断生产技术。2001年投料试产成功。2003年开始,维生素D3系列产品进入国际市场。2014年10月9日,运营这一项目的花园生物在深交所成功挂牌上市。花园集团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维生素D3生产企业,生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一鼓作气,在高科技产业引领下,花园集团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两次并村

花园村所在的东阳,农村有舞龙灯的习俗,花园村也不例外。

2003年元宵节,和往年一年,花园村舞起了龙灯。不同的是,当年龙灯龙身长达3.3公里,参加人数达2600余人。而当时花园村总共才183户,即便全村男女老少全部出动,也不到500人。显然,仅靠花园人舞不起这条“巨龙”,来自附近几个村庄的村民和花园人共同协作,最终呈现了一场气势恢宏的舞龙灯。

活动很成功,村民们都很开心,作为村支书的邵钦祥自然也不例外。只是,又有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闪过。这个念头也是周边村庄百姓的心声,同时契合了当时浙江农村改革。

农村富了,但富裕起来的农村也涌现了一些问题。当年《浙江日报》曾这样表述: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看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

报道说的是农村缺乏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缺失。

富裕起来的浙江农民,造起了一幢幢新楼房,但因缺少规划,楼房杂乱无章,一些村庄垃圾遍地,村内小溪淤积。

“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横流,夏天蚊蝇成群,晚上黑灯瞎火”。这些描述的是当时浙江一些农村。

问题的根源在于城乡二元结构割裂,公共财政投入长期集中在城市,农村投入严重不足,而村集体又无力投入。

2003年6月5日,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要用5年时间,从全省近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改造,把其中1000个中心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大背景下,考虑到花园村已经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做出了成效,当地决定让花园村来帮助周边村庄,打造大花园。

2004年,花园村已经成为东阳有名的富裕村,村民人均收入达3.6万元。对贫困有切肤之痛的邵钦祥,一直在寻找、探索破解贫富差距之道。他说:“一家富不算富,家家富才是富;一村富不算富,村村富是真富。”

2004年底,着眼于发挥花园村的先富带头作用,东阳市调整行政村区划,将花园村与周边的马府、南山等9个村合并,组建新花园村。

消息传开,10个村都炸开了锅。当时老花园人想不通,并村后人口增加近10倍,村民年人均收入要降2万元;周边村人均年收入只有几千元,有的宗族势力严重、干部不团结、矛盾纠纷多发,花园村会不会因此背上包袱?其他9个村的人也满腹狐疑,担心福利待遇不能统一,成为花园村的“二等村民”。

为并村的事,一年时间,各种会议开了260多次。在最后一次老花园村民代表会上,邵钦祥动情地说:“我们的生活好过了,忍心看着其他村过穷日子吗?如果不能带动周边村民共同富裕,花园这个新农村的榜样,意义还有多大?”

会场顿时鸦雀无声。

并村,先要并心。面对村民的种种担心和猜疑,花园村不搞特殊化,实行“五统一分”,即财务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庄建设统一规划实施,迅速凝聚了人心。一分即村企分工,产权清晰,开始做大集体经济。

在并村后的首次动员大会上,新一届村干部班子向村民承诺:先富带后富,强村带弱村,花园大变样。

变化从旧村改造开始。花园村调整新农村建设方案,将全村划为村民平安居住区、高效生态农业区、第三产业服务区、高科技工业园区;原10个村改为10个小区,整体搬迁4个村、整体拆建2个村、旧村改造3个村。

几年时间,一个全新的花园村就呈现在世人面前。时间渐渐模糊了新老花园人原来的身份,大家的人均年收入不仅没有降低,反而稳步提升,福利也越来越多

2017年3月份,花园村迎来第二次“1+9”并村,周边又有9个村并入花园。花园村域面积从5平方公里扩到12平方公里,村民从5000多增到13879人,加上5万外来常住人口,全村人口超过6.5万。

有了第一次并村的成功经验,在并村过程中,邵钦祥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将城乡统筹贯穿始终,重构村庄人居环境及产业布局,迅速推进“六融合”。即思想融合、班子融合、管理融合、资产融合、制度融合和目标融合,通过融合实现并村并心。

并村后,新的花园村以“强党建、抓工业、兴产业、惠民生、善治理”为重点,做到五个“不动摇”,实现了从“两创”到“两富”再到“两美”的华丽转型,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样板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2019年,花园村实现营业收入602亿元,其中花园集团完成306亿元,村个私工商户296亿元。拥有个私工商户达3768家,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3.5万元。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行情资讯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