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家庭农场网官方网站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新闻动态
>实现乡村振兴要处理好“三农”关系

实现乡村振兴要处理好“三农”关系

发布时间: 2021-01-09 阅读:(986)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导读]乡村振兴其实就是实现乡村现代化的过程记者:中央提出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您认为什么是农业现代化,什么是农村现代化,两者之

乡村振兴其实就是实现乡村现代化的过程

记者:中央提出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您认为什么是农业现代化,什么是农村现代化,两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朱启臻:中央文件对农业现代化的表述写得很清楚,比如用现代的机器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用现代的组织形式来经营农业,用现代的理念来引领农业。这些理念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发展的、绿色发展的。农村的现代化包括很多方面,水、电、路、气、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要现代化,老百姓的住房和生活方式也要现代化,乡村振兴其实就是实现乡村现代化的过程。

       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应该是什么关系?乡村之所以产生,就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存在。在游牧时代,老百姓赶着牛群、羊群,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住所,所以不存在村落;有了农耕文明,农业生产依赖于土地,而土地及土地上面的作物是不能移动的,人们一户一户定居下来就形成了村落。在村落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就是要适应农业的生产、遵守近地原则,便于照料农作物和饲养的牲畜。再如庭院经济,在房前屋后可以种瓜种豆、养鸡养猪,还可以发展编织、酿造、织布、印染等手工业,都依托于村落的形态。

         如果我们不清楚村落和生产的关系,破坏了村落,生产就会遇到麻烦,这是村子对农业的影响。我们还可以看到村落对耕地保护的重要作用,外国人到中国以后,除了看长城很惊奇,看到中国的农业也很惊奇,惊奇的是中国老百姓种地,越种越肥沃。我们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没有使土地变得贫瘠,这就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

        以乡村为圆心,画几个同心圆就会发现离乡村越近,土壤越肥沃:近处是菜地,用来种菜;再远一点,良田;再远一点,村落够不着的地方,地荒了,只能种草、种树。村落的这种半径是根据生产力的水平和老百姓的活动范围来决定的,所以村落对农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记者: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如何实现有机结合?

朱启臻:农业和农村的关系相较于传统社会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实际上农业和乡村的关系依然没有变化,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让它更现代化,因为农业的生产特点并没有变化,它有生命性、周期性、季节性。作物有生命性,需要人照顾,下雨了,作物需要灌溉,农民把水引到地里去;发洪水了,作物需要防涝,农民又把水排出去。农民在灾害天气下是往地里跑的,不像城市人往屋里跑。

        今天的乡村要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可能不一定家家户户都继续养鸡养猪,我们可以建家庭农场,在农场里种养是结合的;也不一定晾晒,可以在村里建统一的烘干设施和设备,为农民提供服务。但是农民还是一定要住在离地最近的地方,这样土地才能够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农业生产才能够保持高效。农民无论处在大平原还是丘陵,哪怕大平原里面有一大块地,也会在地的某个位置上建一个临时住所存放一些农具,这就是人和土地的关系。

         现在中央提出要振兴传统工艺,培育一批家庭工厂、手工作坊和乡村车间,手工艺的发展在很多地方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它是依托于村落的,没有村落,我们哪有这些手工业的存在?我们现在强调文旅农的融合,发展融合产业同样需要村落,没有村落,我们到哪去?旅游、休闲、民宿……在楼上还有民宿发展的空间吗?不可能。所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依然离不开农业和乡村的这种密切关系。

农民始终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主体

记者:农业和农民的关系非常紧密,您觉得两者之间联系的纽带是什么?

朱启臻:什么是农民?靠种地来取得收入的人是农民。农业是离不开农民的,只有农民能够种地。那么其他人能不能种地呢?理论上不可能,现实生活中也不可能。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农业的劳动对象都是有生命的物质,需要对劳动对象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只有农户自己给自己干才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劳动方式。为什么我们中国农村的改革1978年从小岗村作为标志性的包产到户开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实包产到户就是把土地给农民,自己给自己干,愿意怎么干就怎么干,结果就迸发了极大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短短几年时间几亿贫困人口脱贫了,有饭吃了。

        农业离开了农民是难以为继的。举个例子,十几年前,一位老板流转了一座山种花椒,可行性报告显示一年能赚1000多万元。但是到了秋天,他突然明白一个道理,采花椒还得雇人,雇人少了还不行,他面临的问题是雇不到适合的人。最后花椒落地,一年收成没有了。

         有没有一个现实的可以解决问题的措施?有,中央文件写得很清楚,以农民为主体,谁的花椒给谁,种花椒采花椒是农民的事情。企业干自己该干的事,比如收花椒,加工打造品牌,出口到全世界,获得比较高的利润,保护农民的利益。同时,组建合作社,按照交易额再把利润返还给农民,这样就形成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一种衔接。

记者:现在乡村的现实问题是老龄化非常严重,在具体的农业生产中,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的主体地位呢?

朱启臻:要解决目前小农户在农业经营中存在的老龄化、兼业化问题,组织创新很重要。但任何创新都不能违背农业的特点和农业发展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我们经过几十年苦苦探索总结出来的农户经营。

      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的时候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这个表述非常符合农业的特点和规律。

      有人说我国人多地少,家庭农场不可能实现。我们来说说什么叫家庭农场。首先,家庭农场是以自家的劳动力为主要劳动力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打工农业是不可持续、成本不可控的农业形式,家庭农场是自己给自己劳动,不是给公司打工,坚持了农民主体。其次,家庭农场有几个特征:第一,自己给自己劳动,不雇工;第二,充分就业,不用去兼业,一年都有事干;第三,主要收入来源于农场的经营,收入还比较高。

      有人问我多少亩才是家庭农场?符合这3个条件没有下限。夫妻两个人就种两亩地,建两个温室大棚,自己给自己劳动,一年都有事情做,每个大棚收入四五万,比打工强,还不用背井离乡,这就是小微家庭农场;在黑龙江农场,有足够的土地,机械化程度提高了,一个人可以种1500亩,这就有了适度的规模,也是家庭农场。

      但是家庭农场也会存在问题,像卖难、农资成本过高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通过什么来解决?通过更高一级的组织形式——合作社来解决。家庭农场组织起来可以保护自身利益,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样合作社就有了微观动力。我们把成千上万的家庭农场组织起来,合作社就真正地实现了农户和市场的衔接,可以统一采购农资和机械化服务。面向家庭农场,规模效益就出现了,还可以打造品牌、搞加工业,使产品增值,把利益返还给农民,这样一个组织形式应该是未来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期待走上产业融合之路的特色农业

记者:都说特色农业能让乡村振兴优势独特,您认为特色农业怎样发展会更健康,能让农民实实在在得到更多实惠

朱启臻:特色应该是天时、地利、人和在某个区域或者具体到某个村庄在产业上的表现,它包括了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等等。以地域特色为例,通俗地讲只有这个村子长这个东西,其他地方不长,就是这个地方的特色,或者其他地方也长,但它长不好,没有这么好的品质,也是这个地方的特色。我们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认真研究每个村庄,都有其他村庄不具备的这样的特色,都有本村村民引以为自豪的比其他村强的这样的产品。

      我举个典型例子,河北有个县的县委书记和我说他们那里每个村都是一样的,产业就是玉米和小麦,村容村貌也都同质化,还能搞特色吗?他去其他地方参观特色产业发展后受到了启发,回去后逐村考察村里究竟有什么特色。有一个村里一个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回村用粮食作画卖给老外,一幅画可以卖上万美元,他一看这不就是传统手工艺吗?就对美术学院的毕业生说你别自己去粘,你设计图案去打市场,让周边老百姓来做这个东西。现在,那里是全国文明的粮画小镇,也是全国手工艺品的集散地。

      所以发展特色农业,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特色,找到这个特色和把特色放大的途径,但是这个大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坚持特色基础上的小而精、精而强。

记者:中央鼓励发展融合产业,我们也经常听说文旅农融合的说法,融合产业究竟是什么?

朱启臻:融合农业有两个表述,一个是产业链的延伸,产业链从一产二产到三产延伸,把每一个环节增值的收入都留给农民,农民的收入就增加了。另一个是功能的扩展,农业有多功能性,它不仅有生产功能,还有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教育功能。通过劳动教育吸引孩子们到这儿来进行农事体验,孩子受到了教育,老百姓也获得了多种收入,这是我们说融合农业的几个方向。

      那么问题就在于什么叫融合、谁跟谁融合。举个例子来说,我有一年到贵州去,从机场到驻地的公路两边袅袅炊烟,那炊烟是老百姓在公路旁边支上石头,烤玉米,卖5元一根。我说你怎么卖这么贵?一天能卖多少根?一个季度能卖多少天?老百姓回答说都是5元一根,一天卖百八十根,一个季度卖十天半个月吧。我计算了一下,一天100根500元,卖10天5000元,一年可以种两季玉米,最少收入1万元。

      种玉米都说不赚钱,这些人为什么能挣这么多钱?因为融合——背后就是自己的承包地:种地,第一产业;玉米掰下来就烤:加工业,第二产业;加工完就卖:服务业,第三产业,这就是产业链的融合。利润都留给了生产者,老百姓就增收了。

      融合产业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融合一定是在生产者内部完成,而不是在生产者的组织之间完成。我们在搞融合产业的时候,一定要清楚乡村存在的重要意义。乡村是融合产业不可或缺的要素,乡村本身就是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现在讲文旅农的融合,文化在什么地方?文化就保存在乡村,乡村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宝库,文旅农的融合一定是乡村和农业的融合。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行情资讯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