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太湖县雷氏菌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雷氏菌业”)成立于2008年3月,注册资金1000万元,是一家集食药用菌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与技能培训推广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现拥有生产及出菇管理基地160余亩,引进自动化菌棒生产线,已成功掌握并规模化生产香菇、木耳、猴头菇、榆黄菇、羊肚菌、秀珍菇、平菇、茶树菇等十余种食药用菌品种。
公司具备年产菌棒300万棒的生产能力,年产各类鲜菇、干菇产品500余吨,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凭借其卓越的产品品质和创新的产业模式,雷氏菌业先后荣获“安徽省商标品牌示范企业”、“安徽省蔬菜标准园”、“安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庆市科普示范基地”、“安庆市放心满意消费示范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成为引领太湖县乃至皖西南地区食药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业标杆。
二、主要做法
(一)
实施背景
太湖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每年产生大量农作物秸秆。以往秸秆处理多以焚烧或废弃为主,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带来环境污染问题。雷氏菌业紧抓国家“循环农业”与“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机遇,深度结合草腐菌(如榆黄菇、平菇、大球盖菇)能够高效分解利用秸秆的生物特性,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生产优质食用菌的培养基质,实现了“点草成金、变废为宝”,探索出一条以科技创新驱动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路径。
(二)
主要内容
01.项目整体框架
自2017年期,公司先后投资1800余万元,建设年产300万棒菌棒厂房。项目核心是建设标准厂房,引进自动化菌棒生产线,围绕秸秆基料化综合利用,构建从原料处理、培养基配方、灭菌接种、培养育菇到加工销售的全链条标准化生产模式。
02.具体模块
● 自动化生产模块:包括原料自动搅拌、装袋、扎口、灭菌、冷却、接种等一体化设备。
● 智能培养模块:建设恒温恒湿、智能控光的现代化养菌房和出菇大棚。
● 研发实验模块:设立菌种实验室,进行菌种提纯复壮、新品种引进与驯化、培养基配方优化等研发工作。
● 加工销售模块:配备烘干、分拣、包装设备,开发鲜菇、干菇、菌菇礼盒等多形态产品。
03.资源配置
以公司自有技术与管理团队为核心,紧密联合科研院所技术资源(与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建立合作)、推动利用本地秸秆原料资源。
04.执行过程
项目分两期执行,一期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与核心设备引进安装;二期完成技术调试、产能爬坡和市场渠道拓展,最终实现全面达产。
05.技术应用与数据分析
对使用不同秸秆配比(如:玉米芯、稻麦草)的培养基进行出菇对比实验,通过数据分析确定最佳成本与产出效益的配方,使每万棒菌棒生产成本降低约10%,生物转化率(秸秆转化为鲜菇的效率)提高逾15%。
(三)
主要技术
雷氏菌业的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凸显了其技术先进性和行业引领性:
01.秸秆基料化高效利用技术
● 创新点:突破了传统木屑为主的培养基限制,在当地首创了适用于本地多种秸秆(水稻、小麦、玉米等)的复合配方技术。通过秸秆粉碎、发酵腐熟、营养配比等工艺创新,研制出高氮、高碳平衡的专用培养基,解决了秸秆纤维素降解效率低、菌丝生长慢的难题。
● 先进性:该技术使秸秆在培养基中的占比最高可达60%以上,不仅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更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高值化利用。
02.菌棒自动化、标准化生产工艺技术
● 创新点:引进并消化吸收了全程自动化菌棒生产线,实现了从拌料、装袋、灭菌、冷却到接种的科学操作。
● 先进性:相比传统作坊式生产,生产效率提升5倍以上,菌棒成品率由80%左右跃升至95%以上,产品一致性极高,为工厂化、周年化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03.食用菌设施化精准调控栽培技术
● 创新点:针对榆黄菇、猴头菇等珍稀菌类,开发了“设施大棚+智能环境控制系统” 的精准栽培模式。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依据不同菌类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需求,自动调控温、光、水、气,模拟最佳生长环境。
● 先进性:实现了珍稀菌类的稳定、高产、反季节栽培,打破了地理和气候限制。例如,大球盖菇的亩产较传统大田栽培模式提高了10%以上,产品提前上市,经济效益显著。
04.菌种研发与保藏技术
● 创新点:建立了企业自身的菌种资源库,并运用组织分离、孢子分离等生物技术,对当家品种进行提纯复壮,防止种性退化。同时,积极引进驯化适应当地气候的新品种,丰富产品矩阵。
● 先进性:掌握了核心种源,保障了菌种活性和纯度,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抗风险能力提供了核心科技支撑。
(四)
运营模式
01.商业模型
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公司负责核心技术研发、菌棒工厂化生产、品牌销售;合作社组织农户进行标准化出菇管理;农户参与种植,公司保价回收产品。
02.管理模式
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生产流程进行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可追溯系统,每个菌棒均有“身份证”,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03.合作与伙伴关系
与安徽省农科院、安农大等科研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共建专家工作站,进行技术攻关;与本地秸秆收储运中心、合作社建立稳定供应链。
04.服务提供与市场推广
打造食用菌类的“蔬菜标准园”,为合作农户提供“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回收、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服务。市场方面,线上线下融合,结合多品种的“鲜品+干品+礼盒”多类销售模式,将“雷氏系列菌菇”产品销往长三角地区。
05.社会影响与用户反馈
通过技能培训,累计带动500余户农户增收,人均年增收超万元。“雷氏”品牌因其品质稳定、安全放心,获得了消费者和采购商的高度认可,复购率持续提升。
三、经验效果
(一)
经济效益显著
项目直接为企业带来年产2000万元的产值,利润率提升10%以上。通过带动农户参与产业链中下游环节,间接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超500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
社会效益突出
成功探索了农业废弃物利用新模式,为解决秸秆焚烧问题提供了治本之策。通过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保障了区域“菜篮子”产品供给,丰富了居民膳食结构。
(三)
生态效益卓越
项目年消化利用农作物秸秆超2000吨,相当于减少因焚烧产生的PM2.5排放,促进了碳减排。菌菇采摘后的废菌渣又可作为优质的有机肥还田,形成了“秸秆→菌菇→肥料→农作物”的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改善了土壤肥力,生态循环效益显著。
(四)
项目持续性强
项目建立在成熟的科技创新和稳定的市场渠道之上,具备强大的“自我造血”功能。公司持续投入研发,不断优化技术和品种,确保产业模式的先进性和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劲。
(五)
推广应用价值高
该案例形成的“秸秆基料化-生产自动化-管理智能化”技术体系和组织模式,成熟度高、可复制性强,非常适合在安徽省乃至全国同类型农业县进行推广,对推动全国食药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和循环农业发展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六)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雷氏菌业的实践充分表明,科技创新是驱动传统农业脱胎换骨的核心引擎。通过引入工业自动化理念和物联网智能技术,彻底改变了食用菌产业“靠天吃饭、劳动密集”的传统面貌,推动了太湖县食药用菌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化农业跃迁,为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成功典范。
来源:太湖县雷氏菌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