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珍家族里,菌菇以其鲜美醇厚,让人久食不厌。在昼夜温差的精妙催化下,菌丝尽情吸取自然精华,生成氨基酸、多元醇等元素,最后舒展成一朵朵饱满的菌菇。
池州南部群山起伏、气候湿润,是适宜菌菇生长的“沃土”。在青山绿水的滋养下,黑木耳“提质升级”,平菇“四季供应”,羊肚菌“惊艳味蕾”,金耳“安家落户”……朵朵菌菇在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中长成十亿元大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选育良种:从“大路货”到“品牌货”
立秋时节,热浪未消。东至县杨林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养菌棚内,一缕缕生机正在酝酿——高温下,白色菌丝如细密的银线悄然游走、蔓延,直至布满整个菌棒。“这批黑木耳菌棒9月就能下田,10月出菇后能采到来年清明。”正在检查菌棒的公司负责人胡志祥抹了把汗。7月底前,他带着30名工人奋战近两个月,完成47万袋菌棒订单。
俗话说靠山吃山,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市南部山区农民就开始发展食用菌产业。但当时采用的椴木栽培方式对林木资源依赖性较大,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矛盾逐渐加剧,部分地区一度限制食用菌产业发展。随着袋料栽培技术的成熟与推广,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我市更是成为全国黑木耳四大产区之一,仅东至县栽培规模就达3500万袋。但我市使用的菌种多从东北、浙江等地引进,品质参差不齐,不仅影响产品售价,也制约着产业的安全性和自主性。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树立大食物观”作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的重要内容,向微生物要蛋白的食用菌产业迎来发展机遇,发展导向由增产向提质转变。也是在这一年,东至县从产业“芯片”——菌种着手,破解黑木耳产业发展困境。该县与安徽省农科院合作,历经4年时间,选育出本土优质品种“皖黑木耳1号”,并从源头把好菌种质量关,在全省率先开展三级菌种生产许可证核发工作,以良种推动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胡志祥很有发言权:“相比其他品种,皖黑木耳1号更耐高温干旱,一根棒至少能多出0.1两干货,一亩地就能多收近100斤。”自带东至水土基因的“皖黑木耳1号”,优势不仅体现在产量,其品质也出类拔萃——干净无杂质、肉厚软滑。据2024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鉴定报告显示,“东至黑木耳”产品独特性营养品质指标优于同类产品参照值。如今,“皖黑木耳1号”在东至县推广率达70%以上,皖黑木耳2号、3号等新品种也在示范推广中。
“东至黑木耳”声名鹊起,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及“安徽省首批有影响力的绿色食品区域公用品牌”“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等称号。
“最近又接了一笔4250公斤的订单。牌子响了,订单多了,价格也比同规格产品偏高两三块钱!”官港茶叶香菇市场的经销商伍先高告诉记者,每年经他手卖出的东至黑木耳就超过50万斤。
这几年,伍先高的订单里又添了一位新“成员”——东至羊肚菌。这种对生长环境要求高的外来菌种,却在东至“开疆扩土”,种植面积超过3500亩。2024年,东至羊肚菌更是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为东至又一张亮丽的农业名片。
东至羊肚菌主产地胜利镇,依托吉阳村注册成立的安徽利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1.3万平方米羊肚菌产业发展基地,并与川皖两省农科院建立产学研合作,提供从育种、营养袋生产、技术指导到产品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服务,有力推动全镇2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超百万元。
今年羊肚菌采摘季,“六妹”羊肚菌美名远扬,虽源自四川,但在改良中被赋予东至水土特质。“农技专家根据东至的气候特点,选育出金地A6、327、金地A7等3个羊肚菌新品种。”吉阳村党支部书记汪国进介绍。其中,川六妹4号(金地A6)早出菇、出菇密、产量高,深受种植户青睐。
“去年,我们村试种了10亩‘六妹’新品种,亩产均超1500斤,最高亩产达2574斤。今年,我们决定全部种上新品种,并扩大规模。”这几天,南丰村党支部书记佘结兵正忙着采购大棚材料,为10月份扩建做准备。安徽利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菌种订单量也迎来爆发式增长。“从2023年的3000余亩增至2024年的4500亩,今年预计有望达到1万亩,覆盖安徽、江西多地。”汪国进表示。
智慧栽培:从“限季供”到“四季鲜”
“二氧化碳浓度600到1500ppm之间、湿度85%到95%之间、温度20摄氏度左右……”在贵池区梅村镇十字村智慧菌房基地,工人通过数字化智能控制器,设置出最适宜平菇生长的环境条件。
“像这样一间32平方米的菌房,可放置3000袋平菇或2500袋秀珍菇,一个月循环放置6000袋,直供南京、上海等周边市场。”十字村党总支书记程亮算了笔账:放置同样数量的菌棒,传统大棚种植至少需要两到三倍的土地面积。
黑木耳是十字村的传统产业,但露天栽培受季节限制,加之山区地少,产量一直上不去。2023年,村里引进智慧菌房项目,借助物联网、5G等技术,采用立体栽培、智能管理,让平菇、秀珍菇等菌种摆脱季节限制。“以前本地平菇只在每年9月至次年4月上市,现在通过智慧菌房,实现全年稳定供应,本地采摘后1小时即可送达池州及周边城市市场。”程亮说。目前,项目一期40间菌房已投入使用,二期即将启用,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
智慧菌房栽培,是不是就与房外环境无关?程亮给出答案:“恰恰相反,菌菇整个栽培过程中,需通过加湿器、换气阀不断调控生长条件,其品质与本地的空气、水质息息相关,这也是我们菌菇市场竞争力所在!”今年6月,十字村平菇、秀珍菇一经上市,凭借优质水源与空气滋养出的独特口感,迅速获得市场认可,成为不少经销商的首选。
依托科技与装备赋能,我市食用菌产业正改变“看天吃饭”的传统栽培模式,不断打破季节和地域限制,引进特色高端菌种,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
在东流镇飞地学苑民宿,一道名为“刺身金耳”的特色菜,以新鲜金耳为食材,口感润滑、胶质满满,征服了各地游客的味蕾。这些金耳正是产自半小时车程外的尧渡镇管山村。“菌中燕窝”金耳依靠科技,从云贵高海拔林带“迁徙”至皖南山区,实现工厂化栽培量产。
金耳是一种食药兼用菌,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人工种植难度大。管山村两委却看到其中商机:金耳虽是小众菌种,但市场竞争相对较小,前景广阔!2023年,该村以村集体闲置建设用地及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入股,引进金耳数字化智慧工厂种植项目,通过村企共建经营管理模式,打造金耳智慧菌房示范基地。
“一间菌房一年出菇10批次,不仅产量有保障,而且品质上乘。更重要的是,14间菌房只需1名技术员和4名采摘工。”基地技术员朱扣兰说。预计今年年底,基地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当前,依托合作企业的跨境产供销渠道,东至金耳产品及其种植技术、配套设备正加速“出海”,走向国际市场。
菌棒回收:从“废弃物”到“资源化”
每年清明后,黑木耳采摘季落幕,田间地头堆满了一袋袋营养“耗尽”的菌棒。如果处理不当,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这些菌棒的基料多由木屑、麦麸等混合制成,即使完成出菇使命,仍有利用价值。多年来,我市推行“粮-菌”种植模式,引导种植大户以堆肥还田方式处理废弃菌棒。但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菌棒数量逐年递增,仅靠个体单一的处理方式已难以消化。
既要产业旺,更要生态美。近年来,我市聚焦循环利用,鼓励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回收利用废弃菌棒,加快构建植物生产、动物消费、微生物分解还原的生态循环链,推动食用菌产业绿色发展。
每年六、七月份,十字村菌棒加工厂内,三座高温蒸汽箱热气腾腾,一次就能为3万余袋菌棒灭菌。而为这道工序提供源源不断热能的,是一粒粒褐色颗粒物——生物质燃料颗粒。“可别小瞧这些颗粒,不仅热值高、燃烧稳定,还无污染。”程亮介绍。
为更好回收利用全村每年产生的150万袋废弃菌棒,十字村于2022年建成秸秆生物质颗粒生产车间。在这里,菌袋与菌渣经分离处理后,菌袋被压块回收再利用,菌渣则与秸秆等辅料混合制成生物质燃料。“除供应村里的菌棒加工厂,剩余部分卖给周边茶厂,每年不仅为村集体节省4万元燃料费,还能额外增收3万元。”程亮透露,随着智慧菌房项目投入运营,村里每年还将新增400万袋废弃菌棒,他们已与一家有机肥料厂对接合作。
程亮提到的有机肥料厂,正是位于石台县小河镇狮山村的安徽博众生物有机肥料有限公司,2023年经招商引资落户,不久前正式投产。
走进这家公司的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快速运转,一端“吞进”发酵好的菌渣等农业废弃物,另一端“吐出”黑褐色有机肥料。在此之前,废弃菌棒脱模破碎后添加发酵菌,经过15天60度高温发酵及50天陈化,最终完全腐殖化、矿质化和无害化,变成可被植物根系直接吸收的有机肥。“废弃菌棒含有机质及微量元素,经科学发酵后可疏松改良土壤,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效。”公司总经理翟广德介绍,公司采用“三次发酵、二次陈化”技术,实现废弃菌棒科学化、规模化“变废为宝”,年处理废弃菌棒可达3万吨以上。
目前,我市菌棒回收利用率达75%以上。“全市已初步形成较完整的食用菌全产业链,涵盖菌种供应、菌棒生产、基地种植、加工销售及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各个环节,品种从单一、低端向多元、特色、高端转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农科院园艺作物研究所所长彭有生表示。2024年,全市食用菌袋料栽培7221万袋、覆土栽培4932亩;产量达15.4万吨,位居全省第一位;全产业链产值19亿元,位居全省第二位。
从山田间的规模种植,到菌房里的科技栽培,再到产业链上的循环增值,池州食用菌产业循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之路。
来源:池州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