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让农业“冒出新火花”
时下,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农民在地头算完收成账,皱眉头——粮食卖不上价;加工厂守着优质原料,犯愁——产品没特色;游客想来乡村体验,失望——除了摘果子没得玩。这背后,正是传统农业单打独斗的困局。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像给农业装上三台“发动机”:种得好(一产)、加工精(二产)、服务优(三产),让土地长出“金疙瘩”,农民端起“金饭碗”。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打造“全链条升级、全价值提升”的现代农业,这正是我们要探索的出路。
二、第一产业:土地的“基本盘”
第一产业是农业的根,对应“种养循环”的生产环节:
粮食安全压舱石:华北平原的小麦、东北黑土地的大豆,14亿人饭碗主要装的是这里的产出。
生态价值新体现:浙江丽水“稻鱼共生”系统,一田双收还养地,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但传统一产也有短板——河南某粮农老张说:“一亩地一年赚不过一台手机”,这揭示出单纯靠初级农产品难以富民的现实。
三、第二产业:农产品的“变形记”
第二产业是农业的“魔术手”,涵盖食品加工、生物制造等领域:
延伸价值链:新疆番茄从论斤卖到制成番茄红素胶囊,身价翻20倍;宁夏枸杞从干果升级为酵素饮品。
科技赋能典型案例:山东龙大食品用零下40℃速冻技术,把鲜葱切成葱花出口日本,年创汇3亿美元。
不过要注意:加工不是“简单组装”,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比70%多,远低于发达国家85%的水平。
四、第三产业:农业的“服务生”
第三产业是农业的“点金术”,包括乡村旅游、电商物流等:
沉浸式体验:江苏溧阳“茶园课堂”,游客采茶、炒茶、住茶山民宿,2024年接待研学学生12万人次。
数字新农人:四川丹棱的“95后”果农王友露,通过直播让丑柑从滞销变成网红,年销千万斤。
但存在“千村一面”问题,部分民宿跟风开业,缺乏文化内涵,如何做出特色是个考题。
五、融合路径:三产“拧成一股绳”
实现融合发展,需打好组合拳:
产业链缝合:内蒙古蒙牛集团“种养加一体化”,自家牧场供给奶源,工厂直连社区小店,压缩中间环节。
利益链共享:陕西延安“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农民既拿土地租金,又领分红,还能在园区上班。
创新链驱动: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研发荔枝酒、荔枝面膜,让岭南荔枝“七十二变”。
要警惕“伪融合”现象,如某些园区表面上搞采摘,实际是地产项目,背离农业本质。
结语:走向“第六产业”的未来
当日本学者最早提出“1+2+3=6,1×2×3=6”的六次产业理论时,实际上揭示了融合的乘法效应。在浙江安吉,“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仍在续写:茶农种茶、茶厂制茶、游客写生、电商卖画,产业链条越拉越长。
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希望更多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产生,期待更多“田间实验室”“云端产业链”涌现——毕竟,农业的边界,不该止于麦浪与炊烟,更应有通向星辰大海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