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知重构:乡村旅游的本质不是基建竞赛
投资几千万的村庄景区无人问津,民宿打造下了血本但空置率高达百分之七八十,一年到头外出各种参会学习也不少,尤其是看到别的村庄搞的风生水起,回来后你的乡村旅游依然搞不起来,为什么?乡村旅游不是着急砸钱搞建设,更不是陷入发展焦虑,而是有章可循,但是思路首先得搞对。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揭示,乡村的独特价值在于其不可复制的文化基因。
安吉某村耗资8000万打造的"江南水乡"景区遇冷,印证了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警示——当资本暴力重构乡村空间时,必然导致场所精神的消逝。在浙江安吉某村,政府投资 8000 万元打造的 "江南水乡" 景区门可罗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隔壁自发形成的竹林民宿集群,节假日一房难求。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揭示了当前乡村旅游的深层矛盾:当资本将城市思维强加于乡村肌理时,往往导致水土不服。
反观沙溪古镇的活化实践,遵循《威尼斯宪章》"最小干预原则",乡村旅游的核心价值在于 "乡土性",这种独特的体验无法通过钢筋水泥复制。云南沙溪古镇通过 "修旧如旧" 的改造理念,通过87栋古建筑修缮、23项非遗技艺活化,实现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有效转化,保留了茶马古道的原始风貌,年接待游客突破 50 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达4.6亿元,证明了文化原真性的市场价值。
二、人才战略:书记是带头人,村民是核心
绿维文旅认为人才是产业振兴的关键,只有在引进外部专业人才、吸引返乡创业人才、提升农村现有人才水平三大措施的加持上,才能实现农村产业及社会发展的突破。乡村人才振兴要坚持“人才是孵化出来的,不是培训出来”的核心理念,大力解决人才需求与供给间的矛盾,着力孵化高端人才、创业的中坚骨干人才、农业企业人才与村干部、返乡农民工、科技创新人才等各类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村书记是通常意义上的带头人,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人物。
三瓜公社的"银发讲解员"制度,印证了积极老龄化理论在乡村场景的应用价值——通过建立"文化能人"认证体系,将老年群体转化为活态文化载体。在安徽三瓜公社,65 岁的张大爷每天在游客中心义务讲解茶文化,这种 "银发力量" 构成了乡村旅游的独特风景线。数据显示,我国农村 60 岁以上人口占比达 23.8%,他们不仅是乡村文化的活化石,更是低成本运营的人力资源库。
华西村的乡贤回归计划,则实践了格兰诺维特"嵌入性"理论,通过设立2000万元创业基金、建设青年创客社区,构建"情感联结+利益共享"的双重激励机制,使返乡人才留存率达82%。通过提供创业基金和住房保障,吸引了 300 多名青年返乡,他们带来的电商运营、短视频制作等新技能,使传统农业产值提升 400%。
三、土地革命:用好“四类土地”
绿维文旅认为通过土地要资金,在广袤的乡村,真正可以利用的土地有四类:高标准农田、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用地、四荒地。只有以“四类土地”为抓手,形成良好的升值结构,拥有闭合的发展模式,才能真正带动乡村振兴。这四类土地的利用形成了乡村投资发展的核心基础。
成都郫都区战旗村的 "土地股份合作社" 模式,将农户土地经营权量化入股,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这种 "保底收益 + 二次分红" 的机制,使村民年均增收 1.2 万元。数据显示,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成交总额已突破 2 万亿元。
在浙江德清,莫干山民宿集群通过 "点状供地" 政策,盘活闲置农房 3000 余间,创造就业岗位 1.2 万个。这种将宅基地转化为资产的创新实践,验证了 "三块地" 改革的巨大潜力。
四、数字赋能:手机就是新农具
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预言的"流动空间",正在乡村场域加速形成。陕西袁家村的 "云端旅游" 项目,通过 5G 直播实现农产品销售额年增长 300%。抖音数据显示,2022 年乡村短视频创作者达 1.2 亿,带动农产品销售超 800 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 "新农具" 重构乡村经济生态的生动实践。
山东朱家林田园综合体的 "数字孪生" 系统,实时监控 2000 亩农田的生长状态,结合游客大数据分析,精准调控旅游产品供给。这种数字化管理模式使运营成本降低 25%,游客满意度提升至 92%。
此外,手机就是新农具,短视频和直播就是新农活。所以鼓励村书记们、乡村带头人们拥抱流量,拥抱互联网,拥抱短视频,拥抱线上直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我们的产业做起来。电商产业、互联网产业,也同样是乡村不可或缺的产业之一。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产业振兴。一切都要拥抱数字化,拥抱线上,拥抱流量!
五、模式创新:集体经济的现代转型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启示,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是克服"搭便车"困境的关键。
河南西辛庄村通过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机制,实现村民人均年收入 15 万元,证明集体所有制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命力。全国已有 2.4 万个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成交额突破 1.2 万亿元。
宁德茶旅融合项目则印证了佩鲁增长极理论,以茶文化体验为核心,衍生出研学教育、康养度假等12种业态,形成"一业兴带百业旺"的集群效应。福建宁德 "三产融合示范村" 将茶园改造为研学基地,开发茶文化体验课程,使茶叶附加值提升 5 倍,展现了产业融合的巨大潜力。
在运营模式上,浙江余村从 "卖石头" 到 "卖风景" 的转型具有启示意义。通过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余村将竹林碳汇纳入市场交易,2022 年生态产品总值突破 1.2 亿元。这种 "两山银行" 模式,正在探索生态资源货币化的新路径。
【结语】
从"景观制造"到"价值创造"的转型,本质是乡村发展范式的根本变革。当文化资本激活、人力资本重塑、土地要素解放、数字技术渗透、组织模式创新形成系统合力时,乡村旅游才能突破"投资-闲置-再投资"的恶性循环。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斯特罗姆所言:"可持续的制度安排,必定是多方参与共同设计的治理体系。"这条转型之路,不仅关乎乡村旅游的成败,更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破题的关键所在。
来源:乡村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