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正式公布,作为2025年安徽省委第一号文件。《意见》主要包括6个部分30条,从高水平建设江淮粮仓、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深入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等六个方面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进行部署。
3月18日下午,安徽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意见》进行详细解读。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汪学军出席新闻发布会,回答记者提问。汪学军厅长用“聚焦一个主题、守牢两条底线、提升三项水平”对一号文件内容进行概括。

新闻发布会现场(许梦宇 摄)
发布人: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 汪学军(许梦宇 摄)
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 汪学军
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三农”工作始终高度关注、牵挂在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三次考察安徽,一次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一次给我省种粮大户回信,对“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去年考察安徽时指出,“要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这些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过去一年,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感恩奋进,干字当头,创先争优,“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克服了南涝北旱、高温热害等不利影响,全省粮食总产836.9亿斤、增加6.7亿斤,连续8年站稳800亿斤台阶。二是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全省监测对象共13.3万户37.6万人,风险消除率65.5%、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脱贫地区农民收入20528元、居全国第3位。三是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十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1.37万亿元、增长12.6%。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收1175亿元、增长14.7%。四是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新建精品示范村211个、总数达411个,新建省级中心村850个、总数达9083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0.3%,新增405万皖北群众喝上引调水。五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二轮延包整省试点有序推进,428.4万农户总体顺延,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数量居全国前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耕备耕如火如荼之际,《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也就是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昨天已经向社会公布。省委一号文件共6个部分30条,主要内容可以用“聚焦一个主题、守牢两条底线、提升三项水平”来概括。
一、聚焦“一个主题”——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锚定农业强省建设目标,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扣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一主题,对202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描绘了全省“三农”工作任务书、路线图。
安徽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省委一号文件将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要求贯穿全篇,并单列一个部分“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对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整省试点,探索农房出租、入股、合作等盘活利用方式,管好用好农村资源资产,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等作出部署,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二、守牢“两条底线”——粮食安全底线、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在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方面,今年省委一号文件部署“高水平建设江淮粮仓”。安徽是农业大省,要扛牢粮食保供责任,以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为主攻方向,多种粮、种好粮。重点是推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高质量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亿亩、产量825亿斤以上,让中国碗多装优质安徽粮。
在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方面,今年省委一号文件部署“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今年是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要慎终如始扛稳责任,毫不松懈做好防止返贫致贫各项工作。重点是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文件还要求制定过渡期后帮扶政策。
三、提升“三项水平”——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
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方面,今年省委一号文件要求“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安徽“土特产”品种多、质量好,要打响“特色牌”,做强“土字号”,延长产业链,做强深加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重点是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力争十大绿色食品产业产值达1.5万亿元。深化农业对外开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在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方面,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从农民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入手,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重点是坚持差异化打造、特质化发展、整体性提升,新建200个左右精品示范村、800个左右省级中心村,不断绘就点上有风韵、线上有风光、面上有风景的美丽乡村新图景。
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方面,今年省委一号文件部署“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健全乡村治理体系,让乡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重点是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用好“六尺巷工作法”等有效方式,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持续整治高额彩礼、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严格控制对基层开展督查检查考核,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干事创业。
下一步,我们将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劲头真抓实干,落实落细省委一号文件部署,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贡献“三农”力量!
最后,真诚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关心关注“三农”工作,营造全社会支持乡村全面振兴的良好氛围。
汪学军厅长答记者问:
新华社记者
去年我省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高水平建设江淮粮仓,请问包含哪些实实在在的举措?
汪学军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明确提出了建设江淮粮仓,扛牢粮食保供责任的殷切期望。我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每年净调出粮食200亿斤左右,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下一步,要落实省委一号文件部署,把粮食生产这个“看家本领”牢牢抓在手上,加快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高水平建设江淮粮仓,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勇挑大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稳面积”。“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截至2024年底,全省耕地面积超8393万亩,居全国第8位,已连续4年实现净增长。今年要严格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强化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耕地“非粮化”。同时,落实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政策,强化对产粮大县政策支持,调动各地政府抓粮积极性,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目标任务。
二是“提单产”。继续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工程,在抓好百亩方、千亩片高产典型示范的基础上,推动整乡整县整市大面积单产提升。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52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8%,今年重点在完善建设、验收、管护机制上下功夫,将落实管护主体作为农田建设项目立项前置条件,把建立运行管护机制作为工程验收必要内容,确保建一亩、成一亩、发挥效益一亩。
三是“增效益”。农民种粮能挣钱,国家粮食才安全。我们将进一步健全价格、补贴、保险等支持政策,落实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稻谷补贴政策以及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奖补政策,实现水稻、小麦和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及玉米种植收入保险全覆盖,推进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有序扩面,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实施一批大型粮食精深加工项目,打造“皖美粮油”品牌,整体提升粮食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安徽交通广播记者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致贫,是“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请问我省今年有哪些部署安排?
汪学军
过渡期以来,我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聚焦“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坚持“四个不摘”,毫不松懈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力有效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持续巩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有效激发,脱贫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有8.9万户、24.6万名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稳定消除风险。今年是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必须慎终如始扛稳责任,防止思想松懈、工作松劲,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确保过渡期圆满收官。
一是聚力监测帮扶“提效能”。天有不测风云,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大病重疾等各类风险都有可能导致返贫致贫,且会相互叠加影响,必须进一步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充分运用防返贫致贫大数据平台,常态化推进网格监测、信息预警、精准帮扶、风险防范和动态管理,加强工作统筹和信息共享,提升监测帮扶效能,做到风险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二是聚力分类施策“重精准”。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注重开发式帮扶,帮助其发展产业、实现就业,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对因各种原因生活困难的农户,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特别是做好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等制度衔接工作,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继续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工作。同时,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完善集中安置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确保搬迁群众生活越来越好。
三是聚力帮扶资产“增效益”。众所周知,中央及省、市、县各级持续加强脱贫地区资金项目投入,形成了较大规模的资产。这些资产是今后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和脱贫地区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持续用好用活,推动经营性资产保值增效、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今年要进一步摸清资产底数,强化帮扶资金、项目、资产一体化管理,健全资金使用、项目建设、资产形成、确权移交、管护运营、收益分配等全程监管制度。
总之,我们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这条底线任务,绝不仅仅是今年的任务,过渡期之后也必须长久、永久地守住守牢。

节选自: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