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农民上两会
传递“农服”好声音
聚焦2023年全国两会,带着农民朋友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云端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
本期嘉宾是
全国人大代表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赵皖平
抓好主体培育 精确识别培育对象
以服务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为导向,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育质量效能为重点,根据乡村振兴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通过就地培养、吸引提升等方式,分层分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培育农业经营管理者,包括龙头企业老板、合作社社长等。也要培育种养能手,和社会化服务型新农人,包括农民经纪人、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等各类生产经营和技能服务人才。力求发展壮大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推动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带动乡村人口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促进人才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让农民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完善组织体系 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结合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实际,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重点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现代青年农场主及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和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培训等4个计划,明确各类型职业农民培育规模。优化培训机制,采取个性化的培育模式,侧重分类培养,着力培养经营型、技能型、创业型农民。对于生产经营型和技术服务型农民,以政府提供支持半市场化形式,依托农业园区、推广机构或科技项目加以培育,重点培训其农业科技知识、职业技能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培养科技型、推广型、服务型新农人。对具有创新潜力的农民,重点培养其创新理念,切实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健全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
立足不同地区实际,紧抓产业合作,通过龙头企业落户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构建产供销一条龙产业体系,推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提高政策绩效,制定人才创业、农业发展、税收兑现等一揽子政策,将各类支持政策覆盖到“新农人”,财政支农等产业基金延伸到“新农人”,激励各类人才投身乡村产业振兴。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可适当扩大新农人的培育方向,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可将新农人的培育与文化振兴两相结合,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式发展。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采取更加优厚的激励机制,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促进农副产品直播带货规范健康发展,开展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
激活要素资源 建立健全配套机制
破解土地瓶颈问题,推动土地集约利用,盘活山林、抛荒田等闲置资源,为“新农人”返乡创业创新提供用地保障。明确新农人特殊扶持政策条件,改变“普惠式”农业补贴制度,出台独享性涉及创业兴农、风险支持、信息服务、劳动保障等综合性扶持政策体系,使有能力、有实力、有意愿的新农人真正能享受到政策红利。鼓励成片土地优先向新农人流转,在编制和申报项目上,优先安排申报中央、省级农业项目扶持。在金融信贷和保险上,优先享受金融信贷扶持政策和提供农产品保险支持,在财政安排强农资金上,优先逐步增加经费投入。针对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不同阶段,确定扶持政策重点。发展初期,着力帮助其解决信贷担保、基础设施、土地流转、设施用地等问题,成长成熟期,帮助解决质量安全、品牌建设等问题,强化多要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