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东风正紧!早在2015年15年国办就已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指出要为农民工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农民工返乡良好局面业已形成。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到目前返乡创业人员到达800多万人。与此同时,社会资本下乡主体超过15万家,累计投资超过2万亿元。人才资源回乡、社会资本下乡,正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据调查,返乡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年龄主要集中在19~34岁,占78.3%。这其中,29岁以下的“90后”人数最多,占55%。调研还发现,这些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多集中在传统村落,创业类别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超过30%从事种植、养殖和以此为基础的特色旅游业,只有5.26%做高新技术产业、另外在销售渠道上90%以上都会借助互联网销售。以上,这是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情况。到70~80后创业的情况有所不同。这一波创业大军主要以“70后”“80后”为主,一般拥有5-8年的打工经历,积累了一定的资金、经验和人脉,这无疑为他们开启创业之路做了铺垫。经过摸索,这些创业者把目光主要聚焦在规模种植业、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休闲和特色产业,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早前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创业的农民工累计注册个体工商户2505 万个、农产品加工企业40多万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80万家、农民合作社147.9万家。这其中,有70%是由返乡农民工创办的。“家乡风景好、离家近、可以照顾父母或孩子”...这也许是很多地方政府吸引农民工、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广告语。
在农业领域创业,80%以上是冲着补贴而来,一旦没有补贴,项目就会停摆。然而,很多返乡创业者的项目因规模化的问题,所以无法享受相关的政策,某种程度上,这也意味着创业者对于政策并没有完全吃透。
2、败于销售途径小从当下来看,种得好不是关键,卖的出去才是王道。但因农业无法标准化和规模化,导致品质无法保证,更致命的就是销售渠道的少。进卖场,需要支付高额的进场费用,走电商,需要品牌支撑。尽管全国号称2000个农产品电商平台,然而与返乡创业者连接的平台又有几家呢。从数据来看,目前返乡创业者销售渠道依然是传统渠道为主,电商渠道为辅。
3、败于产品无差异化
农业领域没有蓝海,全是红海。模仿能力一直中国企业的强项,也是中国农民的强项。一旦某个产品在当地做起来之后,周边农民就会纷纷效仿、疯狂种养。因此,做农业想凭借产品去获得市场的青睐几乎很难,除非你拥有独家的技术。
4、败于高额的成本我国农业已进入高成本时代。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业投入产出环境发生了转折性变化,最突出的就是各类农产品投入量的增长普遍高于产出的增长,农业的收益率出现了趋势性下降。租地和人工是农业经营者面临最大的2个成本,还有农资产品,设备购买、服务购买等等需要提前掏钱购买。从种子开始到走向市场,每一个环节都存在高额成本。另外,还有种养过程中隐形成本更是不计其数。5、败于思维缺乏
小结一下:返乡创业是国策,政策也很好,然而具体实践的依然是创业者本人,政策仅仅是东风,核心是我们如何借助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