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庐江县是农业大县,也是畜禽养殖大县,常年粮食种植面积198万亩,现有畜禽养殖主体382家。2021年以来,该县深入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在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下,构建了一套以粪肥收集还田服务组织为纽带的绿色种养循环模式,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培肥地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据统计,四年来,该县种养循环已累计消纳畜禽粪污60余万吨,县域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6.6%,减少化肥用量约1960吨(折纯)。
培育18家社会化服务组织
7月13日上午,庐江县白山镇丰登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宛传宝用罐车将沼液拉到白山镇种粮大户龙小明的稻田边,然后将沼液与灌溉用水一起输入稻田。
“沼液和灌溉用水一起送进稻田,其好处是沼液得到充分稀释,施肥也很均匀。”宛传宝说,“这几天,我给龙小明的稻田拉来了20车发酵好的沼液,每车9吨沼液,还田面积7亩左右。”
丰登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21年8月,主要从事畜禽粪污运输及沼液水肥一体化示范推广、技术培训,是庐江县遴选的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之一,已连续五年参与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项目。
“2025年我们对接养殖主体8户、种植主体31户。”宛传宝告诉记者,今年对接养殖主体9户、种植主体30户,预计消纳粪肥22000吨左右,还田面积19000亩。
在庐江县,像丰登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这样的粪肥收集还田服务组织共有18家。“我县就近还田原则,构建供肥、需肥和服务组织三方利益链接的服务网格,实现种养精准对接。18家粪肥收集还田服务组织,全面覆盖全县21个镇(街道、园区)。”庐江县土肥站站长潘志军介绍,服务组织以其专业化优势,联结种养“两端”,既帮助养殖主体解决畜禽粪污带来的环保问题,又帮助种植主体培肥地力并减轻使用化肥带来的经济压力。
在粪肥还田实施过程中,庐江县建立“1平台+1考核”全环节可追溯质量管理机制,即线上通过“种养循环全程监管信息化平台”,完成从粪污处理、粪肥转运和还田施用全环节可追溯的信息化监管,线下重点对粪污消纳、粪肥还田、质量监测、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
“二者结合实现对服务组织的全方位监管,并与最终的资金拨付挂钩。我县还联手安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安徽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共同成立技术指导组,为项目实施提供稳固的技术支撑。”潘志军表示。
累计拨付资金3862万元
从单个农业项目看,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财政投入大,社会关注度高。如何保障项目资金安全、高效和规范使用?
“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我县每年都会印发项目实施方案,在方案中明确项目资金的使用方向、使用范围,具体操作中严格执行方案,力求一丝不苟。”庐江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李俊生说,项目资金的绝大部分是用于补贴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县里对各服务组织实施粪肥还田情况逐一进行验收后,按照实际还田面积给予奖补。
“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加强监督管理,后期强化验收与考核,以确保保障每一笔资金的支出都科学合理、有据可依。同时,县里对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确保项目资金一分不少地兑现到位。”李俊生表示。
“奖补资金都拿到了吗?”“都拿到了。”宛传宝让合作社会计调出了相关记录:“2021年合作社服务面积11000亩,奖补资金87万元;2022年服务面积17000亩,奖补资金85万元;2023年服务面积15000亩,获得奖补资金75万元;2024年服务面积16500亩,奖补资金82.5万元。”
记者了解到,2021至2024年庐江县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中央财政共计安排资金3883万元,截至目前已累计拨付资金3862万元。
“2025年将继续利用中央财政资金1000万元,实施绿色种养循环项目。其中,920万元用于扶持一批信用良好、设施设备齐全、综合服务能力强的粪肥还田服务组织;70万元用于开展粪肥质量监测、技术攻关研究、应用效果监测、技术指导服务等;10万元用于项目综合管理。”李俊生表示。
持续打造种养循环绿色农业
五年来,庐江县大力推广“养殖企业+服务组织+种植主体”的全链条粪肥还田工作机制,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打通种养循环堵点,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随着种养循环体系构建,越来越多的土地享用到了“绿色营养餐”。“通过项目实施,培育服务组织、创建运行机制、集成技术模式,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6.6%。”庐江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王晓宏表示,粪肥还田一方面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另一方面提升耕地地力,减少化肥用量,改善农产品品质。
2023年以来,庐江县冶父山镇父农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一直参与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项目。“去年,合作社对接养殖主体11家、服务种植主体13家,粪肥还田面积11600亩。”该合作社负责人张启航介绍。
冶父山镇种粮大户孟祥海是张启航的“服务对象”。“我流转土地1350亩,每年种植一季小麦一季水稻。这两年,用上沼液有机肥,每亩两季节省化肥开支200元左右。更重要的是,有机肥提高了土壤有机质,能显著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使土壤耕性变好,土壤的蓄水、保肥、抗旱能力明显提高,有助于作物增产和提质。”孟祥海告诉记者。
“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的实施,带动全县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但我们也看到一些不足和短板。”王晓宏坦言,庐江县地形多样,种植情况复杂,粪肥还田综合服务成本较高,以政策引导的种养循环机制已初步构建,但粪污消纳和粪肥还田的合理付费标准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另外以粪肥还田服务组织为纽带的长效服务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下一步,庐江县将积极探索养殖企业、种植大户、服务组织三方共赢的长效运行机制,持续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种养循环农业模式,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绿色动力。”王晓宏表示。
运维支持 | 合肥市广播电视台素材来源|合肥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