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裁
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一定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围绕“为什么要发展数字经济、怎样发展数字经济”这个重大课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不懈探索,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把“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作为重要工作任务。
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相契合,成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和重要引擎。金融体系对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支撑推动作用,可以为数字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实践场景等多重保障。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香港”)是香港三家发钞行之一和香港银行公会轮值主席行之一,也是中国银行旗下最大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和全球化发展的核心阵地,依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独特优势,贯彻落实中国银行数字金融行动方案,以科技和数据能力提升为基础,以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升级为核心,以融入数字经济生态为突破,以风险防控为根本,深化“业数技”融合,推动数字金融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努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打造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香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与创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强调要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香港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
“一国两制”下香港具有发展数字经济的诸多优势。“一国两制”蕴含和平、包容、开放、共享的价值理念,与数字经济发展高度契合。作为“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国际大都会,香港营商环境优越,“一国两制”下奉行普通法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创新科技生态系统多元丰富。香港地处亚太地区中心,是互联网连接的枢纽,电讯基础设施发达,高等教育享誉世界,多元化高素质人才储备丰厚,为香港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人才保障。
香港特区政府大力支持发展数字经济。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了由财政司司长领导的数字化经济发展委员会,专注数字政策、基础设施、数据流通、数字转型和人才培养。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预算案对数字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25-26政府财政预算案将培育新质生产力作为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将人工智能列为关键产业,预留10亿港元设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促进成果转化和应用,并将举办国际机器人大会和国际人工智能青年科学家论坛等活动,提升香港科技影响力。此外,香港特区政府预留1亿港元推行“制造及生产线升级支援先导计划”资助企业升级,同时,将大力支持生命健康科技、低空经济等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的战略发展。
香港数字经济发展迅速。香港特区政府通过建立“超算中心”,推广5G网络、数据中心和地理位置编码系统,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香港)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标准合同》,促进湾区数据合规流动。不断完善虚拟资产交易规管,研究场外交易监管方案及托管服务牌照制度。连续两年发行代币化绿色债券,并鼓励金融机构和发行人探索现实世界的资产代币化应用。利用数字货币进行银行同业结算,促进相关资产交易发展。发布《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指引》,在鼓励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的同时降低风险,以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香港的普及发展。
布局与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明确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正从传统要素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金融行业从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数字化转型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由之路。中银香港以金融力量服务实体经济,找准服务国家和香港发展大局的着力点、切入点和结合点,配合香港金融管理局“金融科技2025”策略,对标领先同业,明确数字化愿景,制定《中银香港2021-2025年数字化转型规划》,提升数字化赋能水平,打造全方位数字化银行。
强化完善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实施策略。中银香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一方面强化完善顶层设计,设立数字化委员会,建成上下贯通的数字化转型组织管理体系;落实管理责任,在前线业务板块设立专职首席数字官,负责板块内数字化转型项目建设;建立跨部门柔性组织,在产品、服务和流程层面推动业务转型及改进;设立人工智能委员会,统筹规划人工智能整体发展,助力中银香港数字化建设。另一方面科学规划实施策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流程,促进业务与科技融合、夯实科技基础、推动创新研发。以客户为中心,持续通过数据驱动、智能驱动和生态驱动,深化全方位数字化银行服务,推动生态开放场景化、产品服务综合化、流程体验无缝化,同时聚焦香港本地、粤港澳大湾区和东南亚三大市场,深化科技赋能、厚植企业及创新文化,为长远发展奠定稳固基础。
建立市场领先的数字化转型评估体系。中银香港以数字化转型目标为导向,以精确、高效、科学、有序为原则,从高质量评估体系出发引领高质量发展,深化数字经济理论和实践研究,完善统计测度和评估指标,建立领先香港市场的标准化数字化转型成效评估体系,以清晰直观的方式统筹管理并持续监测、评估全行数字化转型成效。数字化核心指标涵盖商业价值、客户价值、内部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等五个维度,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数字化转型项目与指标匹配分析,建立完善指标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指标的全面性、准确性、客观性,以期在夯实数字化转型评估体系的同时,牵引未来数字化方向,树立中银特色数字化品牌,长效推进数字化转型走深走实。
以科技为引领,夯实金融科技支撑能力。科技创新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也是银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中银香港全面贯彻中国银行2025年金融科技工作要点,通过加速IT基建转型、深化场景、数字赋能及激发创新,完善配套工具及资源投入,扩展科技基础能力。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发展应用,结合中银香港区域化发展优势,积极探索自主可控通用模型AI+金融应用创新。实践并持续推进多项不同应用的云迁移,优化业务运营成本,提升弹性扩展能力。大力推广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数据挖掘等技术,节约人工成本,提升业务时效性及精准度。同时,中银香港各板块也同步制定本职业务领域的转型规划,共享先进技术创新与转型经验,实现上下一体化推进、总分协同发展的集团数字化转型态势。
加大科技资源持续投放,保障高水平数字人才支撑。中银香港始终保障技术、资源、人才、数据等多要素支撑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在IT专项资源方面,优化分配及使用机制,打破“先到先得”规则,将年度科技资源按优先级分配,并预留创新资源池,支援业务板块引入新技术,并对重点创新项目予以资源倾斜。同时,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加强跨部门协调沟通,有效调动各方面的创新积极性,并定期跟进预算应用进度。在IT人力资源方面,积极探索高效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及激励政策,聘请关键技术专才,加强对关键技术的自主控制能力,解决产需矛盾,增聘持有专业资格的系统开发人员及具前瞻性的数字化专才,布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技术、5G等领域的科技专才,提升IT自有人员与外部人员比例,发挥大湾区人才优势,逐步扩大深圳创新应用研发队伍。
助力国家与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践行金融“五篇大文章”战略要求。中银香港在中国银行境内外一体化发展的整体部署下,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全面践行金融“五篇大文章”。在科技金融方面,加强构建高质量科技金融体系,为不同成长阶段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在绿色金融方面,发行绿债、提供绿贷,支持可再生能源项目,助力“双碳”目标;在普惠金融方面,提升市民理财、按揭等金融素养,推出一揽子金融服务助力中小微企业加快资金周转;在养老金融方面,围绕财富传承、健康管理、退休置业等需求提供灵活适配的养老方案;在数字金融方面,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出二维码提现等服务,探索数字货币应用,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大力支持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中银香港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服务,深化北部都会区及重点园区银行服务,举办创新比赛培育香港创科人才。配合香港特区政府加大对北部都会区招商引资力度,与创新科技企业客户签署北部都会区战略合作框架备忘录。为创科企业提供适用不同资金需求的银行服务,推出“创科贷”“人才贷”。连续三年支持举办“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鼓励在香港进行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科研团队。连续八年支持举办“中银香港创新先驱大赛”,累计参赛人数近3000名,为香港储备年轻的创新人才。
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作为香港唯一的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和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清算行,中银香港承接两地监管部门及中国银行的委任,率先参与并进一步优化离岸人民币市场清算体系建设,提供5×24小时跨境人民币清算服务。提供存款、贷款、结算、交易、债券及衍生品等多元化的人民币产品,并积极推动“点心债”市场发展,为离岸人民币市场注入持续活力。作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先行者,深度参与“债券通”“股票通”“跨境理财通”“互换通”等创新机制,促进人民币资金跨境双向流动。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大力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项目的人民币融资,并积极拓展人民币在大宗商品交易中的计价结算功能。通过与国际金融机构深度合作、参与人民币国际化政策研究、建言献策发挥融智作用等,持续强化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枢纽的地位,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强有力的市场支撑。
推动香港本地及跨境数字经济生态完善。合理布局数字生态场景体系,全方位构建数字金融生态。BoC Pay+为消费者打造集合消费管理平台,包含丰富的生活/跨境类场景;“捐款易”网上平台提升香港善款募捐的数字化水平;“置业专家”APP针对有按揭需求的C端用户提供信息搜寻、预算制定、按揭申请及入住配套的一站式服务;“跨境理财通2.0”满足大湾区跨境理财需求,产品数量增加至460个;“中银商聚”APP为B端企业用户提供专业营商资讯,商聚伙伴功能助力企业拓展合作。
支持企业提升数字化运营水平。为赋能实体经济,中银香港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一点接入、统一管理”资金池服务,支持统一结算并确保资金安全;为电商企业轻松集成各类收付款交易指示,降低网上销售服务门槛;为中小企业推出跨行账户概览及简化信贷申请的开放银行功能,方便统一内部管理;为航运业推出全新货柜班轮电子服务平台“港汇通”,实现实时货运账目及资金管理;为国产汽车“出海”提供一站式服务,与中国银行联动实现客户全球现金管理业务落地中银集团。
强化跨境贸易融资服务能力。深化跨境金融品牌建设,支持跨境科创产业发展。与全球知名航运平台达成航运信息共享合作,研究运用区块链航运数据,提高贸易融资真实性审查效率,降低客户管理成本。与多家头部平台合作,实时在线操作大宗商品贸易的各项事务,成功开办多笔大额信用证,提升结算效率。升级“湾区·商赢”跨境金融服务系列方案,推出全新“湾区·科创赢”支持大湾区科创产业发展。中银香港成为首家实现跨境企业征信试点银行,支持大湾区企业跨境业务发展。
人工智能、数字货币引领数字经济新阶段。中银香港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新时期金融服务生态场景建设。参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沙盒计划,以真实业务需求为牵引,“开源+闭源”双模型部署、成熟方案引入与自主开发两条路径对照发展。在中国银行相关部门的专业指导下,长期推进数字人民币的跨境应用探索,积极拓展香港地区零售商户,为中小商户降低跨境资金清算成本,并同步打造本地数字人民币支付工具,为香港北上客户提供跨境支付工具的多样化选择。深度参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打造高效低成本可扩展且符合监管要求的跨境支付解决方案。率先参与代币化资产交易(Ensemble)沙盒计划,有效推动传统金融资产代币化的发展,为境内外代币化资产发展进行有效探索。
中银香港致力于促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深化自身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技术打磨金融服务的颗粒度、精准度。未来,中银香港将继续守正创新,完善数字经济产业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借助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优势,全力为金融强国建设和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网信》202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