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家庭农场网官方网站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新闻动态
>安徽省 土地“吃”上营养餐

安徽省 土地“吃”上营养餐

发布时间: 2025-07-19 阅读:(1077)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导读]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推动粪肥就地就近还田,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意义重大。近年
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推动粪肥就地就近还田,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意义重大。近年来,安徽省每年印发省级总体实施方案,明确项目实施内容、工作要求和补助对象。各试点县在农业农村部和省级方案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县级实施方案,落实好各项任务。2025年,安徽省16个县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图片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下塘镇种粮大户田头的农情智慧监测设施。

主要做法

统筹协调,科学实施。一是成立工作领导组。安徽省成立厅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厅有关处(站)为成员单位的推进落实领导组。各试点县均成立相应的实施领导小组,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按照“省管理、市督导、县落实”的总体要求,强化工作落实,构建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二是成立专家指导组。成立由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有关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组,建立专家联系工作制度,指导试点县做好项目实施
工作。

加强管理,优化环节。各试点县均按照有关要求开展主体遴选工作,今年将继续优化遴选环节,鼓励试点县在参与过项目实施的主体中优中选优,简化主体遴选流程。牵头实施单位与实施主体均签订协议,明确实施内容,强化主体责任,加强日常管理。太湖县按照有主体、有规模、有场地、有技术、有设备、有基础的“六有”标准,按照自愿申报的原则遴选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有机肥生产企业。歙县加强对实施主体的日常监管,建立考核制度,简化实施主体申报流程,已经参与试点项目的实施主体,项目实施年度内无不良行为记录的,通过报备可免于遴选申报直接参与下一年度的项目实施。

全程服务,智慧监管。各试点县均搭建了数字化监管平台,实现了项目管理信息化、任务调度科学化、工作进展可视化,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利用信息化平台做好粪肥监管工作,坚决做到不处理的不下田,不达标的不进地。五河县对服务主体的粪肥来源、生产过程、产品质量进行督导,产品质量分批次抽样检验,检测报告同步上传至监管平台,只有检测结果合格的粪肥才能在平台中发布施肥任务。

强化督查,稳步推进。安徽省每季度对全省各试点县资金拨付等情况进行调度,对资金执行进度慢的试点县,采取约谈、通报、实地核查等措施进行督导督办,并作为下年度项目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对试点县开展现场调研,了解试点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推动试点工作整体提升。

取得成效

扩大了粪肥还田面积。2024年,落实绿色种养循环示范面积163.44万亩,带动试点县粪肥还田面积近340万亩次,进一步扩大粪肥应用。

推进了绿色种养循环。2024年,坚持“花钱买机制”原则,以推进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为重点,以培育粪肥还田服务组织为抓手,稳定扶持、培育壮大一批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粪肥收集、处理、施用服务,促进种养循环。15个试点县共遴选183个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整县推进畜禽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建立健全绿色种养循环发展有效机制。

促进了有机肥资源利用。通过支持畜禽粪污收集处理运输和施用等关键环节,以及对施用商品有机肥进行适当补贴,极大提高种植主体和农户使用粪肥和商品有机肥的积极性,带动了有机肥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有机肥资源利用。带动整县增施固体粪肥约65万吨,其中商品有机肥约7.2万吨;液体粪肥约200万方。如,长丰县四年来累计创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示范片区43万亩次,处理固体粪污4.8万吨、液体粪污102万方,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6%,减少化肥用量2948吨,助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巩固提高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

助推了科学施肥增效。通过实施粪肥还田,推广应用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有效改进了施肥方式,实现了项目区科学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截至2024年底,全省试点县项目区化肥用量(折纯量)较项目实施前减少约2.1万吨,其中减氮约1.1万吨、减磷约4992吨、减钾5332吨。

提炼了适宜的技术模式。加强与科研部门合作,2024年开展各类田间试验90余个,建立效果监测点460余个,探索适合当地推广的技术模式,建立种养结合绿色发展机制。安徽省粪肥还田主要模式为粪污厌氧发酵无害化处理后还田、固体粪肥堆沤处理达标后还田、畜禽粪污集中处理生产商品有机肥料还田,配合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施肥技术,因地制宜开展粪肥还田示范推广工作。

存在困难及问题

长效机制待进一步构建。安徽地形地势较为复杂,皖北平原、皖中丘陵和皖南山区地貌差异大,对施肥机械的需求不一。沼液或肥水等还田主要以管网还田或者罐车运载采用管道施用,干粪还田主要以货车运载采用人工或施肥机撒施施用。地形平整且交通便利的田块还田难度小成本低,丘陵地区和山区田块小而散,施肥成本较高。当前养殖主体和种植主体对种养循环服务虽已有认可,但购买粪污消纳和粪肥还田服务仍有顾虑,以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主体为纽带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构建。

技术模式需进一步完善。经过四年来的实施,各试点县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粪肥还田方式,逐步构建了本县域的粪肥还田模式,但全省和区域性的技术模式总结不够。另外,粪污还田的耕地负荷以及替代化肥的适宜比例需进一步研究,畜禽粪污消纳的环境风险也有待于进一步科学评估。

宣传引导待进一步强化。调查显示,虽然70%左右的农户知道施用粪肥(有机肥)等可以培肥土壤、增加产量、提高品质,但与化肥相比,粪肥(有机肥)养分低、肥效慢,积造和施用费工费时,施用成本高,农民施用有机肥积极性并不高。因此,粪肥还田的积极性待进一步提升,宣传引导待进一步强化。

意见建议

稳定政策扶持,强化示范带动。稳定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资、企业经营的市场运行机制,加大对有机肥施用的补贴力度,尤其是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机具种类范围中粪肥施用机械的补充完善,调动种植户施用有机肥和实行种养结合的积极性;强化典型示范带动,总结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好的经验做法,打造一批种养生态循环农业典型,以点带面,扩大粪肥还田规模。

加强区域指导,集成技术创新。充分发挥专家组的专业力量,在关键农时联合开展有针对性的区域指导。在技术创新集成上,针对不同作物以及生产季节性特点,综合考虑农作物对氮或磷的需求特点(尤其是经济作物的磷替代),促进区域技术模式、土地负荷和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成果转化。联合有关部门和科研院所,开展粪肥施用机械的试点推广。


(作者单位:安徽省土壤肥料总站)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13期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行情资讯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