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当时间来到2019年,猪肉价格超乎想象的上涨,各地老百姓纷纷高呼“吃不起”。高猪价直接影响到了民计民生,甚至惊动了国务院,出台抑制猪价的政策。
政策的其中之一就是: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的生猪禁养、限养规定,发展规模养殖,支持农户养猪。
那么,禁养令撤销之后,面对高涨的肉价,你会重操旧业养猪吗?
这几天,朋友圈被一篇关于养猪的文章——《中央下发铁令!19年限养令、禁养令撤销!19年玉米生产者补贴确定,即将下发!》刷屏了。
其实,这文章本身平平无奇,让人有转发冲动的是文中的评论。大家似乎都有一肚子的苦水,这也可以理解。
最近几年,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被重视,农村养殖业可谓是饱受争议,国家颁布了一个一个的禁牧令、禁养区,指定区域内原有的养殖场,各种动物圈舍,面临着关闭和拆迁。
特别是一些靠近居民生活区或者水源的养殖场,更是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相关的补贴虽然有,却难以落实到位。
很多干了一辈子养殖的养殖户,说不能干就不能干了,未来能做些什么,前路对他们来说一片茫然。
除此以外,禁养区以外的地区,日子也不好过,很多地区开始征收环保税,动物排泄物处理不达标也得“缴费”,养殖户纷纷叫苦!
有专家指出,养殖场内动物的粪便,严重污染了周围的环境和空气,特别是靠近水资源的,更是后患无穷。而且,土地的酸碱平衡被打破,不得不整顿。
有一位老农说出了自己对禁养的三点看法,不知专家们听了,会不会脸红。
1. 养殖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了,以前咋不说污染,现在牲畜已经减少很多了,却来谈污染?工业的污染不比养殖大吗?
2. 养殖业一直都是很多农牧民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如果突然之间不让养了,没有了经济来源的农牧民怎么生活?他们可没有工资,更没有退休金啊,养殖户们的心里实在是苦啊。
3. 物价飞速上涨,这时候再断了养殖户的后路,我们该怎么办?
2
其实,禁养令在10年前就有了。早在2009年,东莞市政就宣布:全市范围内禁止养猪。而禁养的理由是东莞环境容量日趋窘迫,不堪承受养猪业的污染之重。“禁猪令”是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决策,并且还会由禁养生猪扩大到禁养家禽等。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东莞以不堪承受污染之重为名禁养生猪,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此举的真实目的是在于应对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工业用地紧张的状况。
正如当时的东莞某领导所言,以发展制造业为主的东莞仅2465平方公里的土地,城市化接近80%,保留大量的养殖基地会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
农业让位于工业,这是工业化发展的一大趋势。东莞市政府对于“禁猪令”作出的解释,也有一定的道理。
但舆论关注的焦点在于,我们是否有权以科学的名义强行消灭一种产业,是否可以通过行政手段禁止农民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
这背后其实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的问题,它的核心在于政府的决策是否真正保证了公平和正义。
固然,农民所创造的价值抵不过工业,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为了追求至上的效率价值,就可以将他们赶走甚至抛弃?
如果这种逻辑得到认可,那么我们就可以以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所谓“科学”决策的名义,牺牲任何少数群体的利益。
东莞市政府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考虑到农业是弱势产业,所以禁猪最后期限已经延缓。言外之意,养猪户已经受到优待,应该心满意足。
但事实上,政府行政不应是对民众的施舍,更不能是单方面的“霸王硬上弓”。
3
在不少专家看来,养殖业仿佛跟环保在唱反调。
我们确实应该保护环境,这无可厚非。
沙尘暴、龙卷风、洪水、干旱哪一条又不是环境破坏、失衡的具体表达呢?
我们可以积极支持禁牧禁养,但最根本的是要让农牧民有生活下去的的资本。
一个政策下来之后,怎样更加科学规范地养殖?怎样引导失去生存基础的农民?怎样让补贴实实在在落在真正需要补贴的人手里?
这应该是制定政策时,必须考量的地方。
对于养殖户来说,他们最怕什么?
最怕的是政策一刀切:政策一下来,总会有一小部分基层执法人员抱着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的煞气。
于是大大小小的养殖户们,负债累累,一夜之间回到解放前。
上世纪70年代,在广西桂林甑皮岩墓葬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猪牙和颌骨,据考证,距今已9000多年,这说明,中国人养猪的历史至少已经近万年了。
国人吃了上万年的猪,这是绝对的刚需,如今为了“猪肉自由”,平抑高到惊人的肉价,会有多少人,去响应号召,重操旧业去养猪呢?
来源:中国家庭农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