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休闲农业发展比大陆至少要早十年,到现在如果你要去看看台湾的休闲农业,那么告诉你,台湾已经催生了一个接待专业商务考察的产业链。由旅行社、经营者结成联盟,专门接待大陆来参观和学习休闲农业的游客,这是每年万人的专业团队,这个生意现在被台湾做的如火如荼,这或许就是台湾休闲农业做到的高附加值吧?

台湾休闲农业20年发展的结果:还活着的都是生产价值的。
台湾的休闲农业发展有20年了,经过这20年的厮杀与洗牌,基本形成了成熟的市场结构、产品布局和地方特色,全台湾休闲农业园虽然有4000多家,但目前活得好的也就30家。而这30家,都是真正能生产价值的,他们一直在保持着创新。

特外的休闲农业几个特点是:
面积不大,毕竟台湾不像大陆,地大物博,一个休闲农庄动辄几千亩,台湾做不到,都很小,但是每个农园都有主题特色,而且不重样,每个农园都能把在地的普通农产品开发成精致、有创意的伴手礼,让人爱不释手乖乖买回家;每个农园都能针对不同年龄层的人组织有趣的体验教育活动。
以上这些都是大陆人不愿意做甚至是做不来的,所以,人家台湾的休闲农业能成为一个地区农业转型发展的名片当然是必然。

比如,卓也小屋是一家坐落在山上的木屋民宿小村,特别小,10分钟就能转完所有地方,客房25间,1间素食火锅餐厅,1座手工蓝染厂和活动室,几片方寸农田,主题特色很鲜明:蓝染。但是农场主对主题的理解与运用真的比我们通过二手资料来解读的人要体察入微的多。卓也是把蓝染这个传统手工艺做成了一个超级符号,整体环境色调、客房家居软装、出版物、特色食品装盘与包装、工作人员服装等视觉元素上处处给游客洗脑(这是有形看得见的主题表达),同时还给蓝染这种技艺赋予了台湾民族文化的基因表达、高尚生活方式的人情味(这是无形的主题表达)。其实可以反过来说,正是因为农场主并没有在单纯的做一个蓝染主题民宿村,而是在做一种文化共识与生活方式表达,所以,他们不止把眼光放在休闲农园的主题符号系统设计上,还做了很多不直接服务游客、却会直接收买游客好感的事情,

比如,他们与独立设计师合作,用自己的蓝染布料参加时尚展,他们在台北市区开了一家蓝染体验馆(蓝染家居用品的博物馆),他们出版了种植蓝染植物的散文集……这些“不着边际”的事情,是价值观的传递,紧跟台湾人的生活方式变化而变化,所以,卓也小屋17年了,没有在红海中死掉,反而抢占了“台湾蓝”这个头部资源。
这点,值得我们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借鉴,面积不一定要大,要做精,要注重文化的渗透,要在市中心有个体验店,重要的是,爱好,抓住一个特定群体的爱好,就够了,因为,人们会因为喜欢,因为爱好,而持续产生回头价值和附加价值。

台湾休闲农业中的品类纷繁的伴手礼,大部分是通过网络平台销售、二级分销商订购的方式卖出的,游客现场购买伴手礼的量并不占大头!我一直认为旅游纪念品的作用只有一个,就是带回去送人的,一锤子买卖,不会有回头客。但我确实看到有本地人专门来观光工厂买年货的,植物园的体验商品店是会员制,很多游客变成了长期购买的会员,老板还告诉我很多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游客成了他们的二级分销商。

这个也值得我们借鉴,休闲农业一定要有核心产品,城市体验店是休闲农业的体验中心,休闲农业其实就是这个核心农产品的体验中心,为这个核心产品做服务。因为核心产品会产生持续的盈利的。

稀缺性资源最吸引人。来台湾乡下旅游的外国人主要是泰国、马来西亚、越南、香港、澳门,这些国家和地区是没有农田耕种景观的,四季不明显,所以四季分明的田园景观与生活方式对他们来说可是稀缺性资源,值得花钱且跑远路去体验一把。加上台湾政府的针对性推荐,客源是没有问题的。

另一方面,实体商品销售成了休闲农园的第三大经济来源(1餐饮、2住宿、3伴手礼),这本身除了农园在实体商品开发上抓住了专利、资源稀缺、绿色健康这样的消费趋势,这点更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大陆很多休闲农业一开始发展的时候,盈利点就不清晰,单纯指望理想中的效益或者政府扶持,因此,休闲农业的规划,盈利点一定要找到,而且不能是理想中的。(微薄之盐分享)
来源于:中国家庭农场网(安徽省政府外协会产业部 精准农业技术中心 陆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