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食用菌生产、消费和出口国,总产量超过4100万吨,年产值近4000亿元,食用菌产业已发展成为继粮、油、果、蔬之后的第五大种植业。随着消费市场不断细分和升级,品种多样化、优质化需求日益凸显,对我国食用菌育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响应产业需求,2022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国家育种联合攻关计划。各优势省份积极行动,依托本地资源,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与种业企业协同作战,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我国食用菌种业蓬勃发展,育种科研能力持续提升。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种陆续育成并推广应用,面向细分市场的金针菇、香菇、双孢菇等新一代优良品种不断涌现。持续创新的育种能力和日益稳固的种源保障,让老百姓的“菌篮子”越拎越稳、越装越满。
伴随生活水平提高,市场对高品质食用菌的需求持续增长。在国家联合育种攻关的推动下,针对金针菇、香菇、双孢菇等重要品类,多个育种“国家队”相继组建,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推动国产食用菌品种更新换代步伐明显加快。
回顾过去三十年,我国白色金针菇市场曾长期被日本品种主导。自2022年国家联合攻关实施以来,上海、福建、四川等主产省聚焦种质资源收集、精准鉴定、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应用等重点环节持续发力。
“农万金13号”
福建农林大学与福建万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机制,以工厂化食用菌育种为核心,明确了“三年追赶、五年超越、十年引领”的攻关目标。该校菌物研究中心谢宝贵教授介绍:“通过组建攻关小组,我们广泛收集国内外种质资源,大规模配制杂交组合,结合实验室早期筛选和迭代出菇比较,将优良品种选出率从0.3%提高至1%,育种周期从3年缩短至1年。”该团队不仅成功选育出在产量和品质上接近日本主流品种“T022”的“农万金8号”,还陆续推出“农万金9号”“农万金12号”等新品种,在产量和商品性状方面比肩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阶段性追赶目标。
针对金针菇生产中易出现的菇帽开伞问题,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系统选育出新品种“X69”,单瓶产量提升10–20克。公司总经理胡卫红透露:“2024年,‘X69’年产量达28.8万吨,约占全国白色金针菇总产量的15%。”目前,公司正联合多家单位,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筹备成立国内首家食用菌菌种研发股份公司,进一步整合资源、突破瓶颈,加快推进白色金针菇种源自主可控。
通过全国科研力量协同攻坚,一批国产金针菇新品种相继“破土”,成功打破国外种源垄断,实现部分国产替代。2024年,我国自主选育的白色金针菇品种市场占有率从2021年的不足5%大幅提升至近30%。
在长期依赖进口的双孢菇领域,育种工作同样取得重大进展。以往,我国双孢菇菌种几乎全部依赖欧美进口,a15和901等进口品种在三次隧道发酵工艺中的使用率接近100%,种源“卡脖子”问题严重制约产业升级。
近年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联合优势团队,紧扣产业瓶颈开展双孢菇新品种选育,先后推出AS2796、“福蘑38”、“福蘑78”等优良品种。其中“福蘑78”在质量与产量上均超越国外对照品种,显著提升了国产双孢菇的市场竞争力。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黄建春团队与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自2017年起选育双孢菇新品种“申k6”,经五年反复试验与品比测试,品种性状稳定,有望在全国推广应用中替代进口主栽品种a15,彻底扭转工厂化生产依赖国外菌种的局面。
攻关机制创新是推进菌种科研的重要保障。国家白色金针菇育种联合攻关组积极探索构建了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商业化育种机制。福建省在实施中突出政府引导和科企协同,通过项目带动、知识产权共享与企业优先受让等方式,有效聚合高校人才技术优势与企业设备工艺优势,形成紧密的产学研利益共同体。
此前,一家知名企业因菌种专利纠纷提起诉讼,案件引发行业广泛关注,也更加凸显了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在现代种业竞争中的核心地位。持续推进育种创新、强化种源自主可控,已成为实现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来源:食用菌商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