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家庭农场网官方网站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新闻动态
>彭少兵:不忘初心为国科研

彭少兵:不忘初心为国科研

发布时间: 2021-06-29 阅读:(1197)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导读]粮食安全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粮食安全的内涵确立

粮食安全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粮食安全的内涵确立了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在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核心地位,因此作物学是粮食安全研究的基础,更是关键的支撑学科。今天粮食安全研究与宣教公众号向大家推荐的便是这样一位优秀的科学家。

             前言           

在海外求学工作25年,他曾是国际水稻研究所首位持中国护照的正式研究员,超前开展水稻减肥增效研究,在全球气候变化与逆境生理研究方面取得过突出业绩。

回国工作9年后,他已是国内再生稻协同创新攻关团队的领军人物,坚守公益性科学研究,教书育人培养农业精英,使我国再生稻产业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他就是国际著名的作物栽培生理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彭少兵。

图片

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侵删)

从小镇青年成长为国际专家

40年前,17岁的彭少兵从家乡湖北洪湖参加高考,到位于武汉的华中农学院读书时,他或许未曾想过,自己未来20多年的时光会主要在海外度过。可能也未曾想到,后来他研究的再生稻,会成为家乡的一张特色名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1985年,已留校任教两年的彭少兵怀揣一颗为国家农业科研作贡献的朴素初心,启程前往美国学习。1991年,彭少兵正式开始与水稻结缘,从美国来到位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工作,一生的事业至此大致定型。在此后近20年的科研生涯里,彭少兵被聘为高级作物生理学家等职位,在水稻栽培生理,尤其是高产、氮肥高效利用,全球变暖给水稻生产带来的挑战等方面取得了大量创新性成果。

图片

图片来源于国际水稻研究所(侵删)

尽管人在异国他乡,彭少兵仍心系国内。当年那一批留学青年学有所成后,有不少留在了国外,但他从没申请别国国籍。2003年,华中农大委托他牵头创建学校的作物生理与栽培研究中心,此后,他每年花大量的时间在中国农村的水稻试验基地度过,2008年,中心新增为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

2010年前后,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工作重点悄然变化,研究与发展的重心开始偏向后者,这让彭少兵感觉到自己的科研优势很难继续发挥,而中国的快速崛起,对海外人员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当年底,他携全家再度回母校任教。

       培养农业精英人才     

相比遗传育种等学科,作物栽培生理等学科所出成果属于公益性的“公共产品”。实际上,良种良法缺一不可,育种学家培育的作物新品种,需要栽培学家优化栽培管理技术来实现其高产潜力。彭少兵认为,栽培学对产量提升的贡献至少应是50%。尤其是面对当前生态资源环境日益紧迫的严峻形势,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研究是实现作物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科研、培养学生、团队建设和学科发展等方面,彭少兵瞄准的都是国际、国内领先的目标。2012年,他主持了“主要农作物高产高效生理基础及栽培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集合了国内10家科研机构40多位栽培生理专家。

图片

彭少兵认为,人才培养是师生的共同探索、教学相长之旅。他除了要求学生多阅读中英文文献,打牢基础、培养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来提升科研水平,还要求学生到“大田”里摸爬滚打,参与水稻从种到收的全生长周期过程,熟练掌握大田作物研究技能。从他担任华中农大客座教授起,他和他的团队,已培养硕、博人才60多名。图片

       用心为农民做实事      

今年10月5日,彭少兵到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鄢岗镇曹寨村,考察再生稻第二季的长势情况,“没想到这里整村都种了再生稻,还带动周边多个村种了近万亩。”他说,现在再生稻不止成为了湖北的一张特色名片,还带动了中部其他四省再生稻的快速发展。

再生稻,即水稻“一种两收”,是指在头季水稻收获后,利用稻茬上存活的休眠芽,采取一定的栽培管理措施使之萌发为再生蘖,进而抽穗、开花、结实,最终再收获一季水稻。

彭少兵将再生稻选为回国后的主要研究方向,大到国家层面的战略性建议,小到帮大米企业设计包装、帮农户选择合适的机械,都在他的“操心”范围之内。每年他和团队成员都要把湖北再生稻主产区跑遍,帮助农民解决再生稻生产中的问题。

2013年,湖北成立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彭少兵任首席专家。针对传统再生稻生产头季人工收割费工费力、再生季产量不稳、产业化开发不足等技术和产业问题,彭少兵领衔的再生稻创新团队联合作物栽培、育种、植保、土壤肥料、食品加工和农业工程等多学科的专家,与一线对接,开展协作攻关。

经过几年努力,彭少兵团队构建了机收再生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解决了再生稻生产优质品种配套、头季机械收割、头季和再生季水肥协同和绿色防控、再生稻专用收割机研发等技术难关。

作者简介


图片

作者简介:

彭少兵,1962年6月出生于湖北洪湖,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长期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79-1983年就读于华中农学院农学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1991年,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德州理工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和从事博士后研究。于1991年10月起就职于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任高级作物生理学家。2010年12月回国,受聘为华中农业大学全职教授。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研究中心(Crop Physiology and Production Center, CPPC)主任,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长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湖北省作物学会理事长。

彭少兵教授长期从事作物高产生理与栽培管理、作物营养生理与养分管理、水稻光合作用与水分生理、全球气候变化与逆境生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学术成就包括:(1)发现了夜间温度每升高1℃导致水稻减产10%,这一研究结果成为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和制定对应政策的依据之一;(2)揭示了不同时期育成水稻品种的产量演替规律,提出了提高品种对非生物逆境适应性而维持产量潜力的“维持育种”理论;(3)阐明了水稻叶色值与叶片含氮量和光合作用的定量关系,这些定量关系为建立水稻实时实地氮肥管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实地氮肥管技术使施氮量减少25%-30%、增产5%-8%,在中国和东南亚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十年来,同国内十家科研院所合作研究水稻高产高效养分管理栽培新技术,其研究成果作为主要参加者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目前从事再生稻、直播稻和绿色超级稻的高产高效生理与栽培技术研究,“机收再生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201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先后在国内外一些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77篇,其中217篇为SCI收录论文。所发表的论文被SCI期刊共引用11632次,单篇引用最高次数达1229次,SCI论文的h-指数为53。2002年在《中国农业科学》发表的一篇论文被国内学术期刊引用次数高达1611次,在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的农业科技领域被引频次排名为第5位。多次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在农业和生物科学领域2014年排名第四、2015年排名第七、2016年排名第六、2017年继续入选、2018年排名第十四、2019年排名第十七。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2017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现任《FieldCrops Research》、《The Crop Journal》、《Plant Production Science》、《Journal ofIntegrative Agriculture》、《Biochar》、《中国农业科学》和《作物学报》编委,曾任《Crop Science》编委。

科研项目: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主要农作物高产高效生理基础及栽培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科技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绿色超级稻高产栽培与田间管理技术”;

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作物健康生产理论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获奖情况:

1996年获得国际农业磋商组织(CGIAR)颁发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2003年获得韩国农村发展局“荣誉科学家”奖;

2004年被美国农学会授予“会士”(Fellow of ASA);

2004年在美国PNAS发表的论文“Rice yields decline with higher night temperature from globalwarming”被美国《探索》杂志选入“2004年度全球100项重大科学新闻”,排名第68位;

2005年被美国作物学会授予“会士”(Fellow of CSSA);

2005年获CGIAR颁发的“优秀论文奖”;

2016年获“华中农业大学第四届师德标兵”称号;

2017年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

2018年研究成果《机收再生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代表性论文:

1. Peng, S., J. Huang, J.E. Sheehy, R.C. Laza, R.M. Visperas, X.Zhong, G.S. Centeno, G.S. Khush, and K.G. Cassman. 2004. Rice yields declinewith higher night temperature from global warm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Academy of Sciences (USA) 101(27):9971-9975.

2.Peng, S., G.S. Khush, P. Virk, Q. Tang, and Y. Zou. 2008.Progress in ideotype breeding to increase rice yield potential. Field CropsResearch 108:32-38.

3. Zhou, Y., X. Li, J. Cao, Y. Li, J.Huang, and S. Peng*. 2018. High nitrogen input reduces yield loss from lowtemperature during the seedling stage in early-season rice. Field CropsResearch 228:68-75.

4. Deng, N., P. Grassini, H. Yang, J.Huang, K.G. Cassman, and S. Peng*. 2019. Closing yield gaps for riceself-sufficiency in China. Nature Communications 10(1): 1-9.

5. 彭少兵,黄见良,钟旭华,杨建昌,王光火,邹应斌,张福锁,朱庆森,Roland Buresh,Christian Witt.提高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率的研究策略.中国农业科学,2002,35(9):1095-1103.

6. 彭少兵.对转型时期水稻生产的战略思考.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4,44:845−850.

粮食安全研究与宣教

粮食安全研与宣教公众号是一个专注于国家粮食安全教育、科研和政策的交流平台。借此平台分享我们的成长与收获;汇集我们的思想和经验;见证我们的米袋子菜篮子变得营养而富足!期待与社会各界同仁交流合作,一起守护国家粮食安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行情资讯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