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家庭农场网官方网站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新闻动态
>新时期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新时期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发布时间: 2019-11-09 阅读:(2247)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导读]摘 要:早在党的十八大就明确提出发展多种规模经营形式, 在此之后, 家庭农场成为一种新型农业主体, 成为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

摘 要:早在党的十八大就明确提出发展多种规模经营形式, 在此之后, 家庭农场成为一种新型农业主体, 成为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中坚力量。然而, 由于我国现有情况, 家庭农场建设还不成熟, 经营发展进入瓶颈期, 鉴于此, 本文分析了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在新时期所遭遇的诸多困境与相应解决对策, 以供探讨和借鉴。

我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国之根本,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所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经济长足发展,是重中之重的问题。最早起源于欧美的家庭农场概念,在我国也逐渐成为一种破解农业发展瓶颈的新型农业模式和重大战略举措。新时期我国对于“三农”问题的关注,农村空心化、农民兼业化、务农老龄化、要素非农化等问题的加剧以及农业的高风险与高成本问题、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与缺乏问题,使得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转型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最早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想法,事实证明,传统小农经济无法适应我国工业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改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势在必行。如何在中国这样的拥有2亿多农户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如何走出资源节约、产出高效、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如何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也是政府与学界需要交出的一份问卷。

随着中央重大文件的出台,近年来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扶持、鼓励“家庭农场”发展,于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家庭农场”的建设热潮,两年间就已达到了34.3万户。产业过热势必会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甚至是巨大的打击,那么面对家庭农场的这种跨越式的发展,我们必须要从市场规则的角度冷静客观分析其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完善家庭农场制度与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理清思路,以市场为导向,整合资源,构建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

一、家庭农场的概念

“家庭农场”这一概念最早源自欧美国家,荷兰早在19世纪就逐步形成了今天看来已初具规模的家庭农场模式,美国的家庭农场历史也已经有200年之久,直至今日还是其极为重要的一种农业经营形式。法国国土面积虽然仅有55万平方千米,但是农业高度发达,从法国农场的建设上就可见一斑,以50公顷为线,大于50公顷的大型农场占比20%,小于50公顷的多为家庭农场,具有专业性,注重品牌,发展稳定。直到20世纪中后期,全球范围内形成了这种以家庭农场形式为经营模式的生产体系,发达国家基本都涵盖其中,这种经营体系既有共性又基于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而有所不同。那么,对于“家庭农场”概念的确定也存在着一定差异。但就共性而言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家庭农场以家庭为主,也就是说所谓“家庭农场”的概念就是基于农场主与其家庭成员 (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 建立经营,这是具有非常明确的“家庭性”以及基于此的家庭管理形式。也就是说无论家庭农场发展的规模如何,经济收益多少,其管理核心都在于家庭。相较于传统的经营模式,他们在经营的过程之中既有利益共存的目标认同,又有高度的责任感,存在一定的优势。

2.家庭农场的经营者与管理者大多为家中的长辈或是身强力健、有较高权威的家庭核心,在经营的过程中对于指令的下达、工作的安排、任务的推动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力,更有利于农场的建设和管理。

3.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专业化。家庭农场改变了以往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分散农户的生产方式,与其不同的是不仅仅关注自身需求,盲目生产种类多、无标准的低质量产品,而是开始进行专业化的、有组织的分级、分类、定品,能够经营家庭农场的农场主一般已经具有相对较高的生产经营能力,熟悉该领域的生产流程,将家庭农场作为商品化生产的组织来经营,能够进行较为专业化的生产。

4.家庭农场的规模性。从国际视角和发展趋势来看,家庭农场虽然规模并不统一,大小皆有,特大型家庭农场的土地规模可以是老弱型家庭农场的10倍,甚至更多。但对于家庭农场的规模大小都有一个底线的要求,或是农业产值的要求。这通常也会根据经营种类与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美国为例,要求每年至少1 000美元的农业产值。

二、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

与国外的家庭农场发展情况相对比,我国的家庭农场情况尚不成熟。以法国为例,虽然国土面积仅为55万平方千米,但其农业高度发达,在世界农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家庭农场总数已达100多万个并且十分注重品牌经营与特色管理。而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以不到总人口的2%的农业劳动力,不仅做到了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而且还能够向国际市场供给与输出,这足以体现美国农业的发达,而这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庭农场的经营与发展。我国家庭农场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时间,但可喜的是我国非常重视加家庭农场的建设与发展,早在2013年中央就已经明确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作为新的农村经济的组成形式,其发展是比较迅速的,伴随着国家多项惠民政策的落地实施,掀起了一场“家庭农场”热潮,甚至有些地区已经将家庭农场的发展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指标,我国的家庭农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同时,我们会发现尚处于初始阶段的家庭农场项目在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诸如技术、管理水平偏低,土地流转不规范,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融资困难,等等,亟待研究与解决。

三、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当前困境

(一) 土地流转问题阻碍家庭农场经营与发展

在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存在问题,农户普遍担心自己丧失原本经营的土地收益,失去生活保障,担心产生进城务工无法达到预期想法而回乡后又面临土地已经流转给家庭农场的困境,而这些疑虑就导致农村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的基础下,不能快速地进行土地流转。不解决农民的顾虑,没有相关政策扶持,也就没有办法进一步推动家庭农场的全面有效进行。即便是有少数农户愿意流转也要求时间缩短,在一到三年的时间里进行,但是家庭农场经营的长期化与规模化又要求时间至少在五到十年才可能有效地建成,这就产生了一组矛盾。

(二) 融资需求与困境阻碍家庭农场经营与发展

1.我国当前的家庭农场经营现状不难看出存在着抗风险能力差、组织管理能力不强、有效科学经营理念与措施缺乏等问题, 这也就进而导致了融资困难、融资风险大等后续问题。

2.一方面, 大多数家庭农场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融合了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的经营方式与金融信贷的经济模式;而另一方面, 农场主并没有实力 (内源性融资) 来满足这些规模化、机械化的资金需求, 产生了后续一系列问题。

3.与家庭农场融资的需求相对应的是农场主难以通过亲友借贷来完成内源性融资, 只好通过政府资助、金融机构借贷甚至民间借贷等方式来完成。

(三) 我国家庭农场的管理水平与经营理念滞后

我国家庭农场的经营者还多是受教育时间不长,经营管理理念缺乏的普通农民,他们缺乏一定的市场业务拓展能力和科学管理与决策能力,甚至有部分农户的理念还比较原始,尤其在劳务输出大的区域,更多农户的选择是进城务工或者简单出售劳动力。而培育家庭农场首先就是要求主体也就是农场主能够接受新事物,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与管理经验,能够主动采取新技术与科学经营管理,综合素质较强,勇于承担风险并具备科学决策的能力与管理水平。

(四)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评估能力缺乏

我国的家庭农场经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资金风险、技术风险等问题在这几年逐渐显露并产生了后续影响。而对于这些风险会产生哪些影响,怎样规避这些经营风险却是广大农场主并不知道的。这个议题现阶段还主要是学界研究的范畴,那么如何将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进行识别与认知,如何科学地建立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 家庭农场经营的家庭劳动者数量不足

我国农村的大多数家庭都是以务农、进城务工形式为主要的家庭收入来源,年轻一代大多选择进城读书或务工,他们不喜欢延续祖辈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甚至是极度排斥。而对土地有着浓厚而淳朴的感情的大多是年龄偏大的群体,他们又无法掌握市场化运营需要与机械化耕种,无法满足现在对于家庭农场的基本能力需求,无法很快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理念。我国的家庭农场经营恰恰需要大量的愿意并有能力从事现代家庭农场经营的家庭及其家庭劳动者成员。这样的需求与实际的人数成反比,年轻人迷恋城市生活,年长者不愿学习新型经营管理模式,致使家庭农场建设进入瓶颈期。

四、新时期我国家庭农场经营的思路与对策

2018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的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就指向了家庭农场经营,并且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更高的期待,这体现了中央对于创新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和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的要求。

(一) 借鉴国际经验,创新家庭农场经营

客观来看,我国的家庭农场经营较之欧美各国来说并不成熟,或者说对中国而言,家庭农场与农业现代化还是个全新的课题。那么从我国实际出发,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积极学习借鉴成熟的他国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的家庭农场建设大有裨益。

以加拿大为例,通过对土地产权的限制以及差别化税率来保护土地规模化经营,同时也保护了土地的农业经营。具体措施是立法规定,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发展法》中明确转让100公顷及以上或拥有剩余的至少100公顷的相邻土地的,在其进行土地转让时必须连同其他的权利一并转让,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可能存在的在土地流转中所出现的交易问题和费用,既简化了相关的交易过程,又保证了拥有土地与其他附属的权利配套,有利于解决农业土地流转问题和土地产权问题。另外加拿大对于不同的土地流转方式采取了措施,税率在0.5%—2%之间浮动,对家庭农场之间的土地流转与其他形式的土地流转区别对待,保护了土地的农用性,进行集约化经营,有效避免了资本对农业土地的侵占。

(二) 强化区域文化,因地制宜搞创新

我国的地域文化源远流长,各区域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性,在我国对待“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离不开家庭农场制度的创新,也离不开文化的参与性与知识性的结合。如何加强对于家庭农场的宏观管理与微观主体行为激励,如何做好因地制宜地推动制度创新型可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也是解决的方向。第一,加强各地区的知识性挖掘,引导家庭农场的农户融入区域文化建设中来,创新个人参与意愿,强化区域文化的参与性,将家庭农场项目做出特色。第二,从地域文化竞争的角度,注重强化无形文化与有形文化的结合,在市场经济主体下发展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增强家庭农场的竞争力,以民俗风情、自然环境等为特色互相依托。第三,创新家庭农场制度的内在动力与农场主的主体行为博弈,调动竞争主体的积极性。从宏观全局上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加强利益最大化的动机推动有效的微观主体之间的竞争,活化我国各地区的家庭农场经营与建设。

(三) 扶持示范性家庭农场,强化多方后续指导

在工作方法上创新,优先扶持现代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三品”认证、产销对接等方面;有效引导农场主进行学习和培训,向示范性家庭农场学习经验;促进土地流转等关键性内容的规模化经验,以多种方式抵押获取贷款;引导农场主进行市场探寻,提供最新的市场信息与相应的技术培训指导;强化与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畅通农场主注册渠道,简化流程;前期情况走访,后期加大服务,确保家庭农场工作的多层次顺利推进,加大后续服务力度,跟踪服务以保障产品质量与长远发展。

新时期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示范性龙头企业有责任在现代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发挥示范性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品牌化、优质化的产品与创新驱动发展的管理模式,集成一体发展,为适应市场需求和组织、引领各种规模的家庭农场拓宽产业链,带动本区域产业规范化创新发展而努力。

(四) 基于场域概念提高我国家庭农场经营的协同性

场域的视角是经济关系中与供应者、竞争者等利益体建立稳定的较为健康良性发展而共同创造的领域,从现代经济发展环境来看,这种场域逻辑是“一体化”实现农产品的协同专用性的必然途径,以此降低交易成本,相互配合、相互功能补充,达到共赢,为家庭农场经营争取更多的资源与优势,可以通过以下的几个途径达成:一是建立农场联合公司,与农业龙头企业联合,借鉴依靠公司在市场上的优势和对技术、人员、资金等各方面的规范管理,寻求机遇,实现产值效益的最大化。双方按照市场,签订合同确定收购产品的信息,包括价格、数量、质量等等。二是发展农场联合社。专业合作,发挥合作社的优势,农场和合作社进行利益对接,“聚集效应”与规模化合作相结合,做大品牌,为农户争取最大经济效益,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三是“互联网+家庭农场”模式,这种模式也可以增加置换成“互联网+大农场+家庭农场”“互联网+产业公司+家庭农场”“互联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结合、多维的合作经营形式。互联网+平台与家庭农场建立联系,成为利益共享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使用云计算、大数据、智能设备、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与发展,形成更具高效、安全、竞争力的优质新型产业,实现现代农业的智能化。四是,发展有机农业,产品特色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绿色食品的需求大大提高。

(五) 农业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家庭农场经营策略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出发,倡导大力发展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农业运营的社会化、集约化、规模化,开辟新型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1.培养家庭农场经营主体的特需人才

目前,中国式的家庭农场存在着新型农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配套的缺失,以及由此导致的农业产业链条功能与体系化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只有解决了家庭农场经营主体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打造新型的中国式家庭农场,提高管理水平、综合素质,推动与科研单位的产研合作,借用涉农高校科研水平加大对家庭农场所需专业人才的提高与培育。农业主管部门需加大力度,从经营主体与市场产业化的角度补齐短板,推动对所需专业人才的培育,保证数量与质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营主体的问题。

2.鼓励家庭农场经营主体的技术创新

农业供给侧的核心问题是“量多质劣”,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农业产品增长与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在家庭农场经营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增加技术投入,提升产品质量,是化解农业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矛盾的关键所在。中国式家庭农场要依托国家的利好政策,借助农业主管部门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帮扶与农技培训等措施,稳步提升农业产品质量与生产率,积极响应各级政府与地方农业主管部门所打造的精准农业战略、绿色生态农业战略等方案,提升农产品品级,打造绿色生态品牌。

3.激发动力原理调动家庭农场成员的主体意识与能动性

除大型家庭农场,一般来说家庭农场的经营者都是由该农场主的家庭成员组成,其组成人员的利益共同性保证了工作目标的高度一致,综合运用精神与信息动力来激发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从人力资源角度看,管理员工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发挥成员的专业才能与特长,如何借助各种途径提高人员的知识、业务水平和相关农业技术,尤其是对于一些技能型产品,更是以借助农业部门技术帮扶、培训等方式提高人员专业技能,以确保家庭农场产能最大化,把握农业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机遇。

4.优化家庭农场经营主体的融资体系

农业供给侧改革所提倡的要求之一就是“补短板”,而当前家庭农场的资金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短板。与传统农业不同,当前新型农业经营在融资问题上是更为多元化与灵活化的。但是也存在受市场风险、自然风险限制,难以具备信贷抵押资产属性 (种植物、农机具、畜产品) ,因此无法达到多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基本信贷要求。加强涉农部门的资金监管与资金运用效能,引入多元化融资模式,搭建新型融资渠道,是近年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与预期成果,也是国家对实现农户的发展和福祉的态度体现。同时搭建资金众筹、互联网金融平台,为新型农业发展引入更为多元化的融资模式,着力发展新型农业经济,让广大农民有安全感与获得感,紧密对接供给侧改革战略。


作者:王馨 陈颖 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研究” (17BJY099); 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 (2018B022);

来源:学术交流2019年07期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行情资讯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