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会议上宣布“农业质量年”行动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农业向提质增效迈出关键性的一步,未来农业市场的格局将发生重大的变革,传统的同质化种植大户将面临被洗牌的局面。

从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国家也正在逐步实施这方面的安排,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对品质提升依然没有兴趣呢?
因为,很多人看不到效益从何而来?

以稻米为例,在安徽省规模化农业峰会上,马鞍山粮满仓谷物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敏涛提出这样的问题,优质稻种植没有问题、加工没有问题,关键是优质稻生产成本高,销售方面没有保障,效益不明显;而太湖县的安徽省达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何达权就更直接地说,我能种出优质的稻米,而且也在种植优质的稻鸭米,但是呢?我的米质再好,我要是卖不掉,那么又有什么意义呢?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粮食局副局长章长勇介绍说,优质稻市场盘子有多大,市场收购主体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大户种植优质稻的积极性。
在这方面,来安县醉美迪斯泥休闲农场负责人曹建民也深有感触,别说绿色的无公害的,就是富硒的、有机的农产品也能种植出来,但是在销售环节就会遇到严重的问题,你种的再好,卖不掉,等于没用!
滁州市来安金弘安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顺成观察市场发现,大户本身愿意种优质粮,但往往由于销路不畅而“弃优种常”,“即便大户的稻谷很优良,但如果面对的是不主打品牌的普通米厂,也会面临拒收的结果”。

部分地区大米加工企业愿意多收购优质稻,但当地对优质水稻市场消化量小,限制了优质粮的收购量。江苏淮安洪泽正丰米业有限公司2017年只收购了1000吨优质稻谷南粳9108,“在这个区间内,每斤高出一毛钱都能接受,但一旦超过这个数值,就不敢收了,市场没法消化了。”
但是另一方面,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优质稻谷和大米需求量巨大,进口量不断增加,2017年9月份我国进口稻谷和大米3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37.9%;2017年1月到9月期间累计为298万吨,同比增加16.3%。但是各地分散的种植户几乎没有什么能叫得响的优质稻品牌,加上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导致优质不优价。

居高不下的成本压力之下,部分大户最顾虑优质稻的价格,对部分大户和大米加工企业而言,优质稻价格还没达到合理水平,和普通稻的价差并没有拉开,种普通稻以求稳成了部分大户的普遍心态,他们表示:“较之普通稻,优质稻价格每斤高出1毛钱才考虑种植”,这种心态也无可厚非,虽然只看到眼前的状态。

芜湖南南陵县正农优质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叶小正今年就种植了富硒水稻,他介绍到:“我们越是在迷茫的时候就越要坚持,既然国家在大力提倡提升农业质量,说明这就是正确的方向,只有朝这个方向去走。因为你不去做,你就没有后路,最起码我的富硒稻还有前景,总比传统的品种要有未来,我们就是要把眼光看到三年五年之后,而且我通过合理的管理,每亩富硒稻也就增加五十块钱左右,用富硒肥料也省去打叶面肥几十块钱,成本并没有增加多少,我就是自己加工一点富硒大米,每亩田只要卖掉一二十斤大米,我的成本就回来了,我按照国家指引的方向走,我就有希望,我能看到希望我就有信心,再说了,如果国家这两年要出台扶持政策,或者市场有了容量,我就能抢先一步发展起来”

“稻强米太弱、优粮不优价””是目前稻米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安徽省政府外协会产业发展部陆学冬主任告诉记者,国家提出农业质量年目的,就是促进农产品和主粮的质量提升,但是各地政府要发挥关键性作用,对于种植户个体而言,在品牌塑造方面还是过于薄弱,所以政府也在规划和调整,对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打造和市场对接方面提供更多的扶持,既然政府主导实施2018农业质量年活动,那么在优质农产品销售方面也将陆续出台相关保障性的政策,农业部和我们安徽省开展农业质量年农产品提升行动,这都是连续性的政策,虽然种植户需要静观其变,但是现在已经明显地“变”了,若总是按兵不动,那么未来的发展也将面临更严重的境地。
来源:中国家庭农场网;安徽精准农技中心《陆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