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省农委指导下,六安市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各项工作按年初计划顺利开展,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并取得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
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4350人,其中生产经营型2550人,专业技能型350人,专业服务型1450人。截止目前,培训任务、资金拨付、项目验收、资金审计及绩效评价等工作全面完成。全市共完成4359人,占任务100.2%,培训合格率100%,认定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2550人,认定率100%。其中,叶集完成450人,完成100%,裕安完成650人,完成100%,霍山完成509人,完成102%,金寨完成750人,完成100%,金安完成650人,完成100%,霍邱完成600人,完成100%,舒城完成750人,完成100%。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健全组织
各县区高度重视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均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领导组会议,研究布置工作。市农委多次会议研究培训工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批示,分管同志全身参与。
2、部门配合融洽。民生办、财政局、农委、审计机构、培训机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员及机构遴选、方案制定、进度调度、培训质量、资金拨付、审计、验收、考核等分工明确,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3、制度健全,强化管理
各地能按省市实施方案要求健全并落实班主任制度,第一堂课制度,学员培训考勤签到制度,满意度调查制度,培训台账制度等,对培训过程实行全程参与监管,市县区农委多次到机构随机暗访抽查确保培训时间和质量。
4、按程序遴选培训对象
省、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视频会议后,各县区立即对本区域的培训对象进行了遴选,严格对照职业农民培育遴选条件,在自愿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对象进行摸底、登记、填写登记表,由村委推荐、乡镇初审、县区农委审核,同时对参训学员的专业情况进行认真规范填写,上报省市农委。
5、科学制定“三个方案”
市县农委、财政局共同制定2017年度市县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案,县区农委同时制定各专业方案,并指导各机构制定每个班级的教学管理方案。各地根据每个班次的专业情况对15天的培训进行一次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在县区农委指导下,每期培训班培训机构要提前3—5天向县区农委提交开班报告,开班报告对15天(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7天)的培训内容进行一次性设计和规划,对每个阶段的时间、地点、人数、课程内容、教材、观摩学习、实训及考试等均作周到、细致的安排,形成科学、合理、系统的培训计划,按计划分步实施。如有变化,在实际操作中做适当调整。
6、规范认定培训机构并建立实训基地
(1)采购培训机构
各地严格按照培训机构申请、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机构认定,有的是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方式,有的是多源采购,并上网公告、公示。网上公示结束后,县区农委与每个培训机构签订了项目实施合同,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全市共认定培训机构27家。
(2)建立实训基地
我市以县区为单位统一建立实训基地,每个专业至少有一个实训基地。各县区对本区域内的所有农业示范基地、农业生态园、省、市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进行了摸排,择优确定农民教育培训实训基地,并公布基地的名称及所在地点、内容、负责人及联系方式等信息,让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进行学员实训。全市共建立专业实训基地100多个。
7、加强调度,注重宣传。自4月份开始,市农委每月对各地培训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月通报,印发到各县区政府、农委,对进展较慢的县区现场督查,9月份还开展了全市互查。各地分别于9月和11月开展了自查和整改工作。各地积极开展信息、图看民生的宣传报送工作,并利用每班的微信群开展民生工程政策宣传及专业知识的补差补缺。根据市民生办统一安排,4月和10月集中开展民生工程宣传。
8、统一征订培训教材
各县区按照农业部发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和省规定的公共课目、专业课目要求,统一在省农广校进行了教材征订,并发放到每个学员人手一套。
9、资料建档及信息录入
完成培训任务后,各地规范建立健全培训台帐、填写学员满意度调查表,完整建立了集中授课、观摩交流、实践实训、指导服务等全过程影像资料,装订成册,并及时将培训机构、学员、市县等有关信息录入监管系统,积极组织学员开展系统评价工作,评价率达80%以上。
10、建立农技人员联系服务制度
为做好对职业农民培训后的跟踪服务工作,各县区按照全市统一要求,把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跟踪服务工作与基层农技补助项目的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工作相结合,把所有当年培训过的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到农技人员联户对象中去,并填写好联系服务登记表,为下年有针对性的联系服务做好准备工作。
11、制定扶持政策,积极开展认定工作
我市各县区均出台了扶持政策文件,各项扶持政策和资金如土地流转奖补资金、种粮大户补贴资金、农机补贴资金、粮食双百亿资金、茶叶发展资金、养殖场扶持资金、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奖补资金等优先并倾斜于已培训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多数县区积极落实皖农科函[2015]504号文件精神,并与相关金融机构联合开展政策扶持。各县区均出台了认定办法,且均以县政府名义对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进行了认定。
12、认真开展总结和绩效评价工作。培训结束后,市县区对今年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做法和成就认真进了总结,全市工作总结于12月初报科教处邮箱。市县区12月份对照省绩效评价办法认真进行了自评,市评价报告报省农委接受考核。
三、取得成效
1、一支为现代生态农业强市建设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队伍基本形成。
几年来,我市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690人,其中生产经营型9290人,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7989人。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涵盖了我市农业发展的各主导产业及生产、流通和服务等各环节,为现代生态农业强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促进全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
通过对各类种养大户、企业负责人、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经办人、合作社骨干等的培育,促进了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60家,较2014年增加146家,家庭农场6580个,较2014年增加5403个,农民合作社7663个,较2014年增2138个,耕地流转面积296万亩,较2014年增150万亩。
3、助推脱贫攻坚。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在培训过程中带动贫困户学技术、增收入。如金寨县推广“1+1+10+20+N”的培训模式,即在全县7个茶叶主产区乡镇建立11个实训点,每个点由1个六安瓜片经营主体牵头,聘请1个制作技术师傅,配10组机具,带20个学员及N个贫困户,借新型农民培训平台带动贫困户发展。二是大量已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会员办新型经营主体帮扶贫困户。如2014年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陈明松创办的金龙茶业有限公司,吸纳了130名贫困人口在企业务工,人均可增收1.5—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