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精妫川“土特产”文章,发挥“妫水农耕”品牌效益
延庆作为北京的“后花园”是北京市农业大区,更是北京市绿色有机农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庆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禀赋优势,在北京市率先发布“妫水农耕”区域品牌,将“坚持生态优先、留下绿水青山”的理念融入现代农业品牌体验,加速推动优质农产品跨区域流通,优质农产品的上市能力大幅提升。
北京市人大代表、延庆区委书记于波表示,2025年,延庆将加快推进“百千工程”建设,高效统筹示范片区建设和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联动打造“延庆东南山·九沟十八湾”“网红路边网红村”等品牌,延伸“民宿+”产业链条。做精妫川“土特产”文章,发挥“妫水农耕”品牌效益,拓宽助农惠农渠道,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甘肃省政协常委、甘肃农业大学财经学院院长马丁丑:
挖潜 “甘味” 品牌价值
武都橄榄油、天祝藜麦摆上欧洲人的餐桌;静宁苹果、陇南花椒、定西马铃薯在东南亚国家走俏……近年来,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蓬勃发展,“甘味”农特产品搭乘国际货运班列“下南洋”“进欧洲”的场景已逐步变为现实。
甘肃应如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寒旱特色农业外向化发展?
马丁丑委员建议,要持续加大品牌整合力度,挖潜“甘味”品牌价值,讲好品牌故事,创新品牌营销方式。同时,纵深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构建全渠道营销矩阵,扩大“甘味”品牌市场终端覆盖率,增强产品竞争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甘肃农特产品的区域品牌影响不断扩大,已形成包含1个“甘味”省级品牌、63个区域公用品牌、680家企业品牌的“甘味”品牌三级体系,“甘味”品牌连续四年稳居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百强榜首。
天水市人大代表、甘谷县六峰镇黄家窑村村民李微霞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地理标志保护力度,支持各县区依托品牌优势做大做强做优地理标志“甘味”农产品,让老百姓都尝到“甘味”品牌的甜头,也让“甘味”走出甘肃、走向全国。
民建贵州省委陈致豫:打响贵州特色农产品品牌名号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陈致豫委员代表民建贵州省委发言时说,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农业品牌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抓手。
打响贵州特色农产品品牌名号。打好特色牌,应遵循山地经济规律,立足资源禀赋,做好“土特产”文章。深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实施“贵州绿色农产品”整体品牌建设工程。探索脱贫地区农业品牌建设路径,补齐脱贫地区农业品牌短板。注重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培育全国有影响力的“贵”字号农业品牌。
提升品牌竞争力。提升贵州绿茶、生态贵椒等省级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提升“赤水金钗石斛”“麻江蓝莓”“织金竹荪”等市县级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加快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矩阵,打造“贵”字号农业品牌体系。借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推动贵州农业品牌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农业品牌综合竞争力。
加强品牌文化赋能。突出品牌文化个性,积极举办贵州农产品交流会、研讨会,扩大品牌知名度。借助贵州“村超”“村BA”的热度和流量进行品牌推广,加强品牌文化赋能。大力推进贵州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文化及乡风民俗等元素融入农业品牌。构建贵州特色农业品牌文化体验场景馆。建立贵州农业品牌文化基因数据库,推进文化产业与农业品牌深度融合。
推动品牌营销。构建多级农业品牌传播矩阵,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进行品牌营销,多形式全方位宣传“贵”字号农业品牌。依托中国“品牌日”活动,开展农业品牌云上展销,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入驻“一码贵州”“多彩宝”电商平台。支持各地整合机场、火车站、汽车站、高速服务区、旅游景区等平台资源开展品牌营销,鼓励企业创建品牌展销中心和产品线下体验店。
加强品牌保护。加强顶层设计,出台品牌保护政策,加强品牌保护工作,使品牌保护有法可依。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品牌全流程监管保护。加强对农户的品牌教育,增强农户品牌保护意识。完善贵州农村地区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打造贵州特色农业品牌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加强农业品牌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统一标识,加强对农产品品牌保护。
打造农产品品牌大数据平台。加强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大数据分析农业品牌产品历年生产、加工、流通、市场行情和价格等信息。推动各类电商、快递、物流等平台向农村下沉,进一步完善农村物流网络。强力推进大数据赋能,全面提升农业品牌管理中的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水平,激发品牌创新活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代表、苍梧县县长孔斌:推动六堡茶成为广西千亿元桂茶产业的领头茶
据悉,广西梧州市茶园面积从2019年10万余亩发展到如今的突破30万亩“大关”,六堡茶年产量从1.7万吨增至约3万吨,综合产值从过去的不足70亿元到现在已超160亿元,梧州六堡茶的茶园面积、年产量、综合产值实现“三增长”。
孔斌指出,为促进六堡茶产业的升级,一方面是要进一步加快新县城建设,以完善茶产业载体。另一方面,要打好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攻坚战,进一步加快打造现代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充分利用好六堡茶资源优势,积极的培育茶产业的新赛道,构建茶+文旅全产业链发展的新格局,逐步实现茶产业和文化产业以及旅游产业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来提高效益,进一步推动六堡茶成为广西千亿元桂茶产业的领头茶。
天津市人大代表张建芳:通过开发稻田观光、农事体验项目,将小站稻品牌与旅游深度绑定
天津小站稻作为“津农精品”中的重要代表,拥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卓越的品质,是天津农业领域的一张亮丽名片,但真正深度了解小站稻的消费者并不多。
天津市人大代表、天津金世神农种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建芳建议:
一方面可以通过创新营销渠道,提升天津小站品牌稻知名度。
另一方面,建议增加品牌附加值,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开发小站稻的深加工产品,拓展产品线,如米饼、米酒等;同时,结合小站稻的种植特色和地域文化优势,与当地乡村旅游达成合作,推动农业与旅游、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通过开发稻田观光、农事体验项目,将小站稻品牌与旅游深度绑定,全方位提升其知名度与影响力,使天津小站稻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被更多消费者熟知和喜爱。
济南市人大代表、钢城区辛庄街道党工委书记周波:全力做好“畜禽养殖”这篇文章
周波表示,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街道党工委书记,在新的一年里紧紧围绕打造“‘花开辛庄’特色品牌”这一条主线,全力做好四篇文章,努力打造乡村振兴辛庄样板。
一是全力做好“食品加工”这篇文章。二是全力做好“畜禽养殖”这篇文章。依托山东未来畜禽种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着力建设莱芜黑鸡原种场、山东爱佳蛋种鸡育种场、东易牧业十万头生猪养殖基地、上陈黑山羊养殖场等4个养殖项目,提升莱芜黑鸡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提高畜禽产品年出栏量,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三是全力做好“农业种植”这篇文章。四是全力做好“文旅融合”这篇文章。
广东省政协委员韩定安:打造最有竞争力的“广东牌”农产品
作为广东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政协委员工作室(佛山大学)负责人,韩定安计划提交《关于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建议》。她指出,近年广东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初步形成了集生产、储存、加工、流通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但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知名品牌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韩定安建议,要进一步提高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视,加强农业品牌宣传推广;要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扶持,将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品牌企业发展等列入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要建立健全农业品牌服务体系,从标准化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质量安全监管等维度,为品牌建设打好基础;要强化科技赋能创新产品和种质资源保护,提升品牌农产品的竞争力;要整合力量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尤其有效整合优化各类“小、散、乱”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培养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协会等经营主体,吸引更多具有品牌战略意识、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主体进入农产品市场,提升农产品品牌建设整体水平。
黑龙江省人大代表杨宁:
向全国、全世界推广齐齐哈尔烤肉黑龙江省人大代表杨宁以齐函杨佳烤肉品牌发展为例,为齐齐哈尔烤肉面向全国、全世界的推广提出了建议:一是加强政府监管,制定行业规范,确保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权益。二是鼓励烤肉行业申请集体商标,利用地域效应带动地方经济,提升品牌价值。三是发挥烤肉协会作用,促进行业内合作交流。四是给予企业政策支持,对上下游企业给予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扶持,帮助企业克服发展初期的资金困难,降低经营风险。五是技术与人才支持,协助企业对接高校及科研机构,引入专业人才,开展技术培训与交流,建立实训基地培养实用型人才,克服技术瓶颈和人才短缺问题。杨宁代表表示,未来,齐函杨佳将打造全产业链中央大厨房,拓展食材深加工、预制菜、供应链服务等,提升科技含量和服务品质;线上线下同时发力,线上深耕主流电商平台,为大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线下做好服务,保护好齐齐哈尔烤肉招牌;深挖烤肉历史文化,推出创意设计周边产品,为烤肉行业发展添砖加瓦,让‘鹤城’烤肉香飘全国、香飘世界。黑龙江省政协委员许梦建议,深入挖掘龙江各地特色美食,融合文旅产业,讲述特色食品背后的故事,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经典美食品牌;引进电商精英团队、加大本土电商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用网络IP讲述龙江美食故事,推介家乡美食;整合区域食品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打造具有统一标识、统一形象的地域特色系列产品,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力;借助网络传播引导全民参与,形成爆款美食品牌,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多份提案围绕兰州牛肉拉面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兰州牛肉拉面,这碗被誉为“中华第一面”的美食,以其独特的风味深受人们喜爱,成为兰州乃至甘肃的亮丽美食名片。政协兰州市十五届四次会议上,多份提案围绕兰州牛肉拉面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助推兰州牛肉拉面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农工党兰州市委员会在《关于加快发展兰州牛肉面预包装产业的提案》中提出,应突出差异化竞争,做好创新品控,研发区别于方便面的营养天然速食面,实现市场错位竞争。同时,要做好产品创新与品质把控,在保留传统兰州牛肉拉面“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特色基础上,创新口味与食材搭配,如开发黑椒牛肉拉面、菌汤牛肉拉面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口味需求。民进兰州市委员会立足“本土扎根”和“国际扩展”,提出了两方面建议,全方位加强牛肉拉面品牌形象塑造宣传。一方面,可以拍摄兰州牛肉拉面公共品牌专题片、广告片,在线上、线下宣传推广,设计公用的牛肉拉面文化软装海报,做好兰州牛肉拉面主题的文创产品,在黄河沿线建立“兰州牛肉拉面主题文化公园”,在城市中更多体现牛肉拉面文化元素,展现兰州独特魅力;另一方面,应积极推动兰州牛肉拉面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牛肉拉面走向世界奠定国际认证基础,并申请牛肉拉面的拉抻长度、面形等方面的吉尼斯认证,扩大兰州牛肉拉面的影响力。政协委员陶树春也提出,可以由市文旅部门结合旅游节日开展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发展研讨会,邀请外地餐饮名人、文化名人、直播名人等社会影响力较大人群和本地兰州牛肉拉面餐饮企业家一起研究和交流,集思广议,为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发展建立“智囊团”,递送“麦克风”。淮安市人大代表韩文静:
把“鱼米之乡”、“淮扬菜发源地”、“世界美食之都”等标签推广出来“一张淮安嘴,吃遍南和北。”2021年11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新一批49个城市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淮安成功入选“世界美食之都”,成为继成都、顺德、澳门、扬州之后,中国第五个跻身“世界美食之都”行列的城市。近年来,淮安充分发挥自身千亿级食品产业优势,持续放大食品博览会品牌效应,吸引一批食品行业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培育了218家绿色食品规上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食品工业体系,构建了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链条,以“淮味千年”区域公用品牌为统领的名优特农产品,通过食博会扬名内外,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百姓餐桌上名副其实的“明星产品”。韩文静建议在推进农特产品品牌化的过程中,发挥淮安地方特色,把“鱼米之乡”、“淮扬菜发源地”、“世界美食之都”等标签推广出来,打造一批既保持传统风味、又符合当下消费习惯的创新型特色美食。山西省政协委员陈炳强:
打造太原美食之都陈炳强在出席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时表示,要发挥好太原 “舌尖上” 的优势,打造太原为北国美食之都。以晋菜和山西面食作为打造北国美食之都的 “基本盘”,凸显地标性片区,加强美食与商业、文化的融合发展,鼓励饮食业及行业协会适应市场变化不断研发新菜品、新小吃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本地特色美食文化的挖掘、利用与保护。民革天水市委会集体提案:
《关于打造线上线下体验馆支持天水麻辣烫持续爆火的提案》2024年以来,“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一碗天水麻辣烫,始于味蕾、源于美景、成于文化,如今已是天水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截至2024年12月底,“天水麻辣烫”网络相关信息点击浏览量达 836.6亿次 ,先后入选“75年,新中国记忆”和全国地标美食,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麻辣味道”香飘海外》荣登7个地方文化国际传播热点之一。为了持续将“流量”变“留量”,民革天水市委会提交集体提案:《关于打造线上线下体验馆支持天水麻辣烫持续爆火的提案》。此外,天水市民建委员雷鸿亮希望“借力麻辣烫‘出圈’时机,推出天水本土小吃集市,以‘美食+旅游’,留住八方来客”。江苏省人大代表戴飞:
结合各地地方特色风味和餐饮文化,推动预制菜的品牌建设预制菜产业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消费者对便捷、健康饮食需求的提升,预制菜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并在政策支持和消费需求的双重驱动下,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然而预制菜行业仍处于初级阶段,起步晚、规模小,且面临着食品安全和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戴飞建议:结合各地地方特色风味和餐饮文化,推动预制菜的品牌建设,引导企业积极开拓市场。推进预制菜产业与休闲、旅游、文化产业等深度融合,搭建预制菜宣传推介和市场推广平台,鼓励建立预制菜产业联盟,共同推进预制菜产业发展。同时加大预制菜的科普宣传力度,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强化公众对预制菜的正确认知,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地选择和食用预制菜。
在国家 “十四五” 规划收官之年以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各地两会代表积极为农食品牌建设建言献策,展现了各地对于发展农食品牌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行动。
各地应以此为导向,充分借鉴两会代表们的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农食品牌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加强品牌培育、保护和推广。同时,持续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让农食品牌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共同谱写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农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