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饮食生活中,我们不仅要追求吃的安全,更要追求吃的健康,尤其对于以小麦为原料的面粉、面条、饺子等,这种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主食,营养
健康尤为重要。
一、当前我国的小麦种植面临着众多问题, 影响着小麦品质和产量。
1、化肥大量使用影响小麦品质。大量使用化肥研究造成小麦产量遇到天花板,同时也造成土壤板结,降低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形成了大量使用化肥,提升产量,土壤板结,减产、使用更多化肥的恶性循环。
2、农药大量使用有农残超标的危险。大量使用农药已经导致药害严重、防治效果差,不但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更有农药残留超标的危险。
3、小麦种植效益偏低。这些年种植小麦效益一直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
二、硒的重要作用
硒元素被称为“生命的火种”和“人类健康的保护神”,享有“第一长寿元素、防癌抗癌之王、保胃战士、明亮使者、乙肝天敌、心脏守护神、天然解毒剂、第21种氨基酸、糖尿病的福音”等美誉。研究表明,癌症、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疾病、肝病、肾病、高血压、白内障、免疫低下、关节炎、衰老、不孕不育、克山病、儿童智力低下、老年痴呆等40多种疾病与缺硒直接相关,另有200多种疾病间接相关。
在地壳中,硒的含量仅为一亿分之一。我国72%的地区处于缺硒和低硒状态。硒不能由机体自身产生,必须通过外界摄取。人体中硒主要通过饮食摄入。
根据我国13省份普查显示,人均每日硒摄入量仅为36μg,低于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每日补充60-250μg的标准。在我国黑龙江克山县发现的许多地方病,尤其克山病,就是缺硒造成的,在我国政府的重视下,通过补硒基本解决了大部分以克山病为代表的缺硒地方病。
1973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硒是人和动物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1988年10月,中国营养学会把硒列为15种每日必须摄入的膳食营养素之一。成人每日应摄入60—250微克。2003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将硒作为抑癌剂,允许在含硒食品、药品包装上注明硒的抑癌作用,明示:“硒能降低患癌风险”和“硒可在人体内产生抗癌变作用”。
我国微量元素与健康学会名誉会长、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强调:我们要像补碘一样抓补硒。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也在2004年曾经批示,要开发硒资源,造福人民群众。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2009年提出,要打造富硒湖南,推进全民补硒。
三、富硒小麦的突出特点
1、改善营养价值和口感。研究表明:富硒小麦中的蛋白质、脂肪、淀粉、干物质、18种氨基酸总量均高于普通小麦,人体必须而又不能合成的各种氨基酸都明显高于其他小麦。
2、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试验表明,使用富硒技术后,能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3、严重小麦的保存期。硒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
四、为什么要发展富硒小麦
1、我国严重缺硒的形势要求发展富硒农业。我国72%以上地区缺硒,30%左右的地区土壤严重缺硒,主要粮食产区几乎都缺硒,有8-10亿人处于缺硒状态,有一条自东南向西北的严重缺硒带。由于土壤缺硒,导致作物及养殖产品缺硒,导致人体硒摄入不足,形成一个缺硒的食物链。
2、化肥农药滥用要求发展富硒小麦。通过使用富硒技术可以部分替代和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
3、人们对健康功能农产品的需求要求发展富硒农业。小麦是主粮,富硒后可以将普通小麦升级由功能性小麦,满足了人们的健康需求。发展富硒小麦,通过食补满足人们正常的硒摄入量需求,是科学补硒的重要途径
4、提升小麦的经济效益。富硒小麦的价格和产量均高于普通小麦,能够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
五、如何发展富硒农业
1、利用天然富硒土壤发展富硒农业。世界上绝大多数土壤的硒含量范围为
0.01-2.0 mg/kg,一般土壤含量为0.4 mg/kg以下,超过0.4 mg/kg即定义为富
硒土壤。在富硒土壤中硒通过化学生物作用被作物转化吸收,而达到富硒的目
的。但缺点是受环境影响大,含量不可控。富硒地区种植。我国境内富硒地区
有:湖北恩施、贵州开阳、陕西紫阳、湖南桃源、湖南新田、广西永福、青海
平安等富硒地区。
2.通过富硒技术发展富硒农业。如叶面肥、土壤肥等。农希科生物纳米硒富硒营养液是由中农硒科富硒农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国内纳米科学、农业科学权威专家联合研发而成的富硒种植专用生物纳米硒富硒营养液。产品性能稳定,富含氨基酸和生物酶和其他微量元素,能有效提高植物体内酶的活性、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作物抗逆性、减少病虫害疾病,提高硒的吸收转化效率,并提升作物品质和产量。是从事富硒农业的首选富硒技术。该产品适合所有作物。同时也可提供富硒养殖业技术。
七、使用方法
稀释倍数不能小于30倍,每亩一次使用500Ml,叶面喷施。在灌浆期施用1次,也可以拨节期间施用一次。
注意事项:
1、避开露水及中午烈日喷施,喷施时间上午十点前,下午四点后。
2、植物叶面的正反两面均要喷施均匀,喷施到刚刚滴水为宜。
3、避开大风天气,避开雨天1天以上(保护地除外)
4、具体用量还要根据植物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5、作物收获前10天不建议使用。
来源:中国家庭农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