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5日安徽省首席信息官协会涉农产业委员会 成立大会在(安徽六安紫荆花小镇) 召开
会议由安徽喜洋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宜坤主持。
到会的领导和嘉宾他们分别是: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原副厅级巡视员胡桂芳先生
安徽省经济与信息化研究院张毅院长
安徽省化肥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天津大学安徽校友会名誉会长、安徽省首席信息官协会涉农专业委员会首席顾问夏英彪先生
安徽省首席信息官协会陈向前秘书长
安徽省农药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安徽丰乐农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胡华海先生
安徽省化工协会纪云功秘书长
安徽省三农信息协会王守明会长
安徽省三农信息协会特聘专家、安徽省首席信息官协会 涉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庞丽萍女士
六安市农业农村局谢中海副局长
六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电子和信息化科项怡科长
六安市裕安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孙家成局长
六安市裕安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管兵
安徽紫荆花控股集团总经理田秉昌
会议还有安徽文胜生物肥料有限公司李文胜董事长等来自全省各地的企业家、专家代表、媒体朋友等 100多 人。 农业是“国家稳定、人类安全”的神圣产业,是国家发展强大之根本性产业。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历时20年每年都以中央的“一号文件”颁布并贯彻农业政策。随着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互联网+农业产业化,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和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加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被提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必将成为我省农业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的最大机遇。
安徽省首席信息官协会涉农产业专业委员会, 是在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和农业农村厅的指导和支持下,经省民政部门登记的安徽省首席信息官协会的分支机构,是由我省从事农业产业服务的著名人士和涉农相关产业专家组成,兼具公益性事业及组织开展农业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创新、产业协作、技术咨询服务的专业委员会。专委会以协会为依托,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品生态安全及综合效益显著提高,通过组织涉农企业的合作交流、技术创新活动,为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胡桂芳巡视员、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张毅院长、安徽省化肥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夏英彪、六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电子和信息化科项怡
为 安徽省首席信息官协会涉农专业委员会成立揭牌。
安徽省首席信息官协会涉农产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庞莉萍 、安徽省首席信息官协会陈向前秘书长授牌安徽紫荆花控股集团示范基地。
农业发展关系社会全局,推动农业信息化、产业化将是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希望涉农产业专委员的成立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个融合发展、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安徽农业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
安徽省首席信息官协会涉农专业委员会首席顾问夏英彪会议总结:
牢记初心谋振兴 守正创新再出发
各位领导、专家、企业家、同志们、朋友们:
灼灼岁序,日新月异。
在刚刚进入2020年之初的今天,我们齐聚一党,在这美丽富饶、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大别山下、史谓河旁的六安市紫荆花小镇举办“涉农产业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此次会议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促进农化企业为“三农”服务质量水平全面提升的总结交流大会,是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对农化企业为“三农”服务的再认识、再动员、再部署的大会。对来自全省农化生产和流通企业、农业相关单位、有关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新闻到单位的朋友们表示诚挚的问候!会议内容丰富,大家为自己的涉农企业如何守正创新、如何为“三农”的发展献计献策而交流,令人鼓舞;紫荆花小镇充分体现了农医养游玩五位一体,是振兴乡村的一个典型缩影。
去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化战线锐意进取、蓬勃发展,农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产品到品种多元、从依赖进口到生产、消费、出口大国。到2018年,以化肥、农药为主体的农化企业销售额已达万亿元,已经成为国家重要战略性基础产业之一,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支撑。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农业和农化企业都面临喜中有忧、机遇和挑战共存的新局面。中国经济已经步入从规模经济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农业、智慧农业正在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农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不断提升,我们农化企业作为为“三农”服务的主力军,一定要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势,跟上农村振兴和变革的新步伐,更好地满足农民富裕的新需求,奋进新时代,谱写新篇章。
当前经济形势是喜忧参半。我省化肥、农药、种子等行业近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包括在座的许多企业在不同领域、不同规模、不同范围创造了不同的辉煌;另一方面,从当前情况看,农化产业和许多行业一样,同样处在严峻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之中,同样受到不断加大的经济压力。一是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增大;二是不确定因素有增无减;三是产业小、散、缺的状况还没有根本解决;四是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五是安全环保挑战严峻。总之存在着产能过剩、政策从严、市场低迷、调整加速。
农化企业如何面对国内外的风险和挑战?如何延续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不断提升为“三农”服务的动力和活力?
结合当前农化企业的实际,谈几点意见,跟大家一起交流。
一、坚定信念,坚守农化企业的战略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习总书记用最简明的语言阐明了粮食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拥有5亿7千7百万农民,又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拥有14亿人口,“民以食为天”,“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
我们农化企业应该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现已被社会所公认:以农化两大主要产品肥料和农药为例,粮食作物增产,肥料的贡献率超过40%。而农药则是粮食增产、高产的“保护神”,如果停止使用农药将导致作物产量降低30%,农产品价格提高50%-70%。这就不难看出,我们的农化企业是在推进国家战略的实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当前社会上对化工企业有很多议论,“谈化色变”,甚至还有人提出要搞“无化城市”,这是一种误解。我们的农化企业一定要操持战略定力,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理直气壮地抓好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加快构建科学、精准、智能、高效的现代化农化服务体系,聚焦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中国农业产业强国这一目标、有效地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建功立业。
二、改革源头,打造绿色兴农生态链
习总书记在国内外多个场合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个科学论断。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中,在讲到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时又明确提出,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农化企业要深入贯彻这一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绿色农业,切实肩负起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面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有对子孙后代负责任的态度,拿出“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以零容忍的态度整治污染。有些企业将被关闭,有些企业要实施搬迁,大部分企业要“出城进园”。要大力发展节地、节能、节水、节约资源的农化产业,树立农化企业自身的良好形象。
农化企业不是天生污染的企业,只要思想上高度重视并建立起科学的标准体系、严谨的实施规范、严格的监督和保障措施,又有训练有素、作风的职工队伍,污染是完全可以得到治理和被消除的。
除了从源头上做好自身环保治理工作,实现水、尘、气的达标排放外,农化企业还要责无旁贷地做构建绿色农业生态链的排头兵。当前,因为农产品收、储、运体系尚不完善,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和能力未完全到位,农作物秸秆等弃物和禽、畜的粪便处理还是一个短板,还有土壤的改良和治理也面临艰巨任务,农化企业要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利用安全有效的农化产品、生物技术加以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推动绿色农业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的进步。
三、依靠创新,抓牢企业发展生命线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8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
多年来,我省农化企业高度重视技术创新。肥料企业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各项新型肥料如水溶肥、缓(控)释肥、增值类肥料、微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等呈上升趋势,促进了精准农业的发展。在农药方面,近十五年,我国新农药研究与创新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大批具有高生物活性的目标物被合成和筛选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经严格的药效、残留、毒性、环境试验评价后,成功获得登记并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但总体上,我们的创新能力和成果跟国际同行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是农化产业整体结构低端化、同质化矛盾很突出,农化产品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低端层次,偏重于原材料,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不足,更缺乏一批一流的创新人才。目前能拿出“全球第一”或“全球唯一”产品的还屈指可数,寥寥无几。
农化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有三个主攻方向:一是用先进技术和先进产品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现有产业水平,淘汰落后产能;二是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来大力发展功能性新型生物肥料和以清洁、高效、低毒、安全为导向的绿色农药;三是加快“两化”深度融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技术,推动农化企业管控智能化水平,推动农化行业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四、跨越“三座山”,扎实推进农化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对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象地比喻为“三座大山”,即市场中的冰山、融资中的高山、转型中的火山。
我认为,我们农化企业虽然有一批规模较大的骨干企业,但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比重较大,所以,总书记对民营企业的讲话精神完全可以适应于我们农化企业。
如何跨越这“三座大山”?要有党的好政策、政府层面的支持和金融机构的扶持,这些都是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今年将制订《十四五发展规划》,各企业要认真总结自身的优势,分析短板和劣势,做好企业策划、目标确定和措施制订等工作。我认为跨越这三座大山,关键的问题是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以产业链为纽带,重组整合、向产业集群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我们应当提倡中小企业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做专、做优、做出特色,努力实现产品高端化、市场国际化、管理精细化、工厂智能化。还应倡导中小农化企业应该抱团取暖,实施平台经济,打造一批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化产业集群。规模较大的农化企业应该有更高要求,通过对标国际知名企业,打造一批国际一流的农化企业领头羊和排头兵,更希望能出现中国的杜邦、中国的巴斯夫、中国的拜耳。
五、要切实抓好农化服务工作和数字化转型认识工作。
农化服务是需要从种到收(甚至到餐桌之上)的全程解决方案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要与时俱时,切实重视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今年国家年出1600亿元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同时要重点实施三大工程(开放发展行动、创新伙伴行动、资源共享行动)。
应充分认识“数字乡村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华文明,因农而起,因农而兴,因农而久远。从《周易》《齐民要术》等农学典籍,到从天象、二十四节气等农业智慧,再到都江堰、郑国渠、六门陂等兴农工程,足见古老文明绵延不绝的根本就在农业这个“生命之源”。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中华文明发展到今天,依然要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摆到重要位置,否则就会影响到粮食安全,影响近14亿人民的饭碗,影响到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农业兴、百业兴。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础在农村。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村更好发展,是中国走向繁荣、实现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无论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6年以“三农”为主题,对做好“三农”工作做出全面部署,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以及近年来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无一不说明推动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大局和民生福祉的农村发展至关重要,须臾松懈不得。
发展,脱离不了时代。一鹊巢鸠占展路上的问题,都折射出与时代、现实和规律的格格不入。推动农村发展,必然要置于数字化发展的时代浪潮中考量,只有吹进时代的新鲜空气、发展的新鲜理念、致富的新鲜思路,才能铺牢振兴轨道,与时代发展同向共行。乡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打造农村电商产品品牌、建设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中心……亿万农村人口,期待吹来更多数字化发展的新机遇,让他们在知数字、懂数字、建数字、用数字中,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共享数字经济红利,踏上致富幸福之路,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图景。相信,扬起数字之帆,不仅是农村发展的时代所需、群众所盼,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国家把牢发展主动权、筑牢安全基石的重要抉择。
同志们,“农业发展、农村振兴、农民富裕”是我们农化企业为之奋斗的大目标,同时也为农化企业提供了施展智慧和才干的大舞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让我们守初心担使命,实干笃定前行。新时代扬帆再启航,在农化企业战线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再创新的辉煌。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预祝大家春节快乐、事业有为、身心安康!
谢谢大家
二O二O年元月十五日
